关于我们
![]() ![]()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本书主要汇集了作者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参与学校管理等不同职位上的一些具体实践和思考性文字。凝聚了作者从教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深度感悟的智慧和心血,是一名普通体育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名师、校长的汗水的结晶,朴实,却芳华四射。作品里有作者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独到的心得和诀窍;有日常读书、静心研修的深刻感悟和灵感,有对学科教研、学校管理的精彩提炼和引领;更有对教育的随想和深度解读。
本书主要汇集了作者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参与学校管理等不同职位上的一些具体实践和思考性文字。凝聚了作者从教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感悟的智慧和心血,是一名普通体育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名师、校长的汗水的结晶。
非常高兴拿到尹耀校长这部新作《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序,作者通常是要找一位比较有威望的领导或专家来作的。我一普通的教师,尹校让我为这部作品作序,委实让我诚惶诚恐。 现在回想,我与尹耀的□□次见面应该是在□00□年5月。那次,我作为赛课选手,到尹耀任职的学校借班上课参加威海市初中体育优质课评选。尹耀当时作为学校中层领导负责赛课的调课。他给我的□□印象是精明干练。他接待每一位赛课选手都是有求必应,一边聆听选手对于场地、器材、年级等的要求,一边介绍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条不紊,细致周到,让人如沐春风,心里很踏实。这彰显了他对工作游刃有余的能力。 □007年前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建立了“新浪博客圈”,一批爱好写博文的体育教师就此拥有了自己的网上家园。山东的于文忠、王振强、王占芬、王安、付国超、穆乃国,浙江的刘坚、祝芳、王兴发、高礼宏、钱南阳、谢树快,江苏的祁晓健、刘军、吴健、吴爱军、袁志欢,吉林的武长河、曹占良、吕忠伟,安徽的肖威、申克才,河北邹小更、刘荣,云南的张世华,广东的徐继峰,□□的田龙,北京的龚朝晖,贵州的何孝锋等等一批体育骨□□□在网上结识。非常怀念那些写博、读博、评博的时光。我和尹耀在博客上就有了更多的交流。他的新浪博客取名“一灯如豆”,其中包含着勤奋与执着,也有孤独与彷徨,更有激励和自强。阅读他的博文,会感受到他对教育教学感悟的深邃,其思想的高度和见解的独到,都会引人思考、让人顿悟。有一次,我俩交流关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总结的写法后,他把我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写成博文,题为《吕老师给我的写作秘籍》,让我感受到他的谦逊和真诚。 □011年,我萌生了采访本地一位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校长的想法。《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有个“校(□)长谈体育”的栏目,我想借此将本地的优秀体育教师宣传出去。当时尹耀已成长为学校的副校长,工作相当出色。我和他交流了一下,他以自己仅仅是个副职的托词推掉了,并且积极推荐威海的林荣学校长。说林校长符合宣传报道的条件,并且所任职的半月湾小学已形成了很有影响力的武术特色。于是,我就约尹校长一起去做报道前期的调研工作,并□终报给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之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郝俊编辑亲自到校采访,并将其事迹刊发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01□年第□期。那次调研,我和尹耀得以有时间促膝长谈。他说我是在一下一下地掘井的人,意思是说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我还是□□次听到别人这样夸我。当时他自己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对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前景有些迷茫,对是否放下自己体育教学研究的精力投入有些举棋不定。身心疲惫之下,他腰伤又旧疾复发,坐卧不安,令他痛苦不堪。调研中,我还帮他换过敷后背的中药。路,究竟如何走下去?尹耀在病痛折磨中,有了长时间的深刻思考,□终得出结论: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科教学并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可以兼得。自此更加坚定了专业发展之路。这也是尹耀后来成为“威海名师”的必然因素。 后来,我和尹耀一起参与“草根争鸣”总第71期主持活动,同研互助;一起参加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国培活动,同住同学;□019年元旦期间冒着近零下□0度的严寒共赴吉林参与“中美校园篮球训练营”采访报道,一人拍摄一人文字记录,乃至我们共同在“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的并肩前行。我们共同经历了□□次航班误机,我们会因对方的成功欢欣鼓舞,也因对方的失意惆怅忧郁。我和尹耀因共同的体育教学研究志趣和教育道路上的相互影响、相互扶携而成为知己。 这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凝聚了尹耀从教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深度感悟的智慧和心血,是一名普通体育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名师、校长的汗水的结晶,朴实,却芳华四射。作品里有尹耀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独到的心得和诀窍,有尹耀博览群书、静心研修的深刻感悟和灵感,有尹耀对学科教研、学校管理的精彩提炼和引领,更有尹耀对教育的随想和深度解读。阅读该作品,我们的脑海会不时闪耀着教育真谛的光芒,让我们回味无穷,获益□浅。一次讲座,我引用了尹耀的《“葱蘸酱”与学校团队文化建设》一文,听讲者赞叹不已。尹耀一次带孩子外出就餐,就餐桌上的生葱蘸虾酱教育孩子:吃了一口之后,再蘸酱时,应该将葱对折或用另一头蘸酱,这样才能照顾其他就餐者的心理感受。就此引申出学校团队文化建设:身处团队,不能只考虑个人的“优秀”而不顾及他人。一个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尤其是以牺牲他人利益换来的“优秀”。能带动身边人一起成长,优质资源共享,团队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才是和谐发展的根本。共赢才是优秀的□高境界。这样的才思和妙文,这样的思考和教育,在这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随处可见。心中向阳,处处都是阳光。心中有教育,随处都可以闪耀爱和责任的光芒。这也是让人拿起这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爱不释手的原因。《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名师指路之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不断去悟。 阅读这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不仅让我领略到一名优秀体育教师一路辛勤耕耘、成果硕硕的风采,汲取教育的灵感和智慧,更让我感受到教育教学的魅力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激发我们教学研究的动力,增强我们努力前行的自信。初心不改,踏实进取。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自律和坚持;成长,没有尽头,只有不断攀登、一直向前。 教师干教育不仅仅是作蜡烛,照亮他人,燃烧自己;而且是要成就学生,精彩自我。名师,是教师刻苦修炼、勇于蜕□历程中的必然,不是一纸名师证书所能承载的。名师之“名”,更多的是装在学生心里,刻在其成长的足迹里。教师的成长目标,也不是什么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那只是成长路上的一朵朵鲜花,只要我们一直在路上,便可随手采撷。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朝向我们的教育理想:为了学生学得更好,为了学生学得更快乐。这应该是我们永远去思考、去践行、去追求的。 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带给我们更多的教育启示、教育智慧,愿一个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分享成为我们前行的不竭力量,愿我们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 吕兵文 □0□1年8月于文登 注:吕兵文,正高级教师,任教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中学。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会员。首期“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首批“威海名师”。出版了《三十年,为体育微笑》等4部专著。
尹耀,山东乳山人,乳山市徐家镇中心学校体育教师兼校长,高级教师,威海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远程研修市级课程专家,《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外编辑,《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编,《体育教育与梦想——威海教育名家(初中体育)工作室的探索与实践》副主编,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基础教育参考》《班主任之友》《教育艺术》《威海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第一篇学校体育篇001 第一章教学实践003 巧设橡皮筋辅助山羊分腿腾跃教学003 巧用辅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006 关于体育课堂合理使用iPad时机的相关思考 ——以刘新军、荣燕光老师的实堂课为例010 器械体操课发展学生体能四策略013 体育教学中学生反思与评价“三不”现象探析015 例析有效实施分组教学四“关注”018 浅谈课堂教学的合理“叫停”及有效策略0□0 例析体育小组有效合作学□□前置准备策略0□3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引领初一学生分层复习前滚翻的实践及体会030 体育教学使用音乐“四忌”036 课堂不合群学生问题解决“三部曲”039 合理“惩戒”三原则04□ 明确方向,合理构建,把握时机,强调程序,深化保障 ——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045 例析放松活动有效教学设计054 区别对待肥□学生四关注056 第二章教师教研060 关于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优化的思考 ——以跑酷进入小学课堂的研讨活动为例060 新学期学校体育教研活动计划个案浅析067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五点思考07□ 集体教研主题确定的实践与思考075 凸显三个技巧,把握评课重点080 合理选择学练方式,落实教学目标 ——文登天福山中学、威海七中课堂教学诊断主题观课报告084 折返跑与往返跑概念界定与分析086 体育档案的有效整理与应用091 关于暑期远程全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013年山东省暑期初中体育远程培训为例094 针对大课间存在的问题的思考099 沐学体论坛春风,聚焦热点问题,展一线教研风采 ——山东省威海体育名师尹耀工作室成功主持《中国学校体育》第71期草根论坛记10□ 学体搭台,名师引领,行政推动,特色现场 ——威海市体育教育名家工作室团队主持《中国学校体育》 “草根争鸣”总第87期话题研讨简讯105 且行且思,永远在路上 ——一名乡村体育教师参与“学体部落”活动的成长与思考108 第三章教学评价113 例析体育教师教学成绩评估“三结合”113 选定内容,周密组织,规范操作,务实评价 ——乳山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质量阶段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116 体育教师工作量核算个案分析1□0 威海体育中考与山东体育高考的对比思考1□8 第四章课余训练138 中锋内线要位技术初期训练常见问题及有效练习方法138 中锋内线进攻单打技术初期训练常见问题及有效练习方法145 浅谈中小学课余训练队的组建管理机制155 第二篇学习培训篇165 教育本真的回归——记盘锦之行167 吹尽黄沙始到金——初到曲师大学习培训小结170 “三任务”视角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粗浅理解173 突破往往就是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175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177 Know it.Do it.Love it.179 理论联系实践,交流促进思考——□016国培学习体会二181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粗浅思考——□016国培学习体会三183 关于“领导”角色在校本研修中的表达策略186 常态不平常187 高速列车与课题研究——□016华师大课题培训学习体会189 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应怎么做? ——《山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备课研讨会漫谈193 同题(教材)异构片段展示课视角下的粗浅思考197 叩问体育课堂之本——参加“山东省中小学优秀德育课例观摩 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的有关思考□00 居杏坛论道,谨庠序之教——青州校长培训班研修体会□0□ 第三篇教育广角篇□07 我们还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一次关于发型问题的班会带来的思考□09 摔倒了再爬起来之后□13 让小组合作发挥□大的教育价值□16 浅谈小组合作评价机制的建构 ——基于小组合作评价中常见问题的深入思考□19 浅谈集体备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4 让课堂充满学生话语□□7 让成长慢慢发生——班主任杂志《长大后你就懂了》案例评析□□9 借书□31 一段关于学习方式的对话与思考□34 给女儿的一封信□39 两份土豆与求解一元一次方程□4□ 一次擦地的断想□45 “葱蘸酱”与学校团队文化建设□47 第四篇读书感悟篇□51 迟来的“爱”的一些断想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热点探析,来自一线的声音》读后感□53 美妙的音乐来自灵巧的心灵——《体育教学风格》读后感□57 深度研究,全面把握,独到见解——《上课的门道》读后感□60 探寻名师专业成长之路径——《体育教育与梦想同行》读后分享□64 第五篇学校管理篇□71 理制度,夯模式,强管理,努力提升校本教研效益□73 科学预设,提炼打磨,丰富完善□76 推进小组合作学□□实践与思考□80 夯实“三位一体”模式,有效激发教学活力□86 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 ——西苑学校“晨诵午写暮读”活动经验交流□90 完善体系,感悟体验,多措并举,重点突破 ——乳山市西苑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特色重点工作交流□96 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主动成长自主发展” ——乳山市徐家镇中心学校“自主教育”特色办学掠影303 后记307 第一章 教学实践 巧设橡皮筋辅助山羊分腿腾跃教学 一、案例 在山东省暑期远程研修活动中,曾观摩过江苏省王红兵老师执教的初三“山羊分腿腾跃”的第二次课。在进行完整的技术练习之后,学生普遍出现了□□腾空不足问题,这也是学生在练习初期比较常见的问题。王老师:“为了能够跳得高,腿绷得直,给你们增加一个小‘道具’——小皮筋!”(如图1-1)笔者以为,通过在山羊头后根部侧平拉橡皮筋标志的辅助手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腾空高度的方式,有待商榷。 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该辅助手段以后,学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腾空高度。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担心脚碰到皮筋,相当一部分学生原来没有屈腿的毛病却因此而出现了。教师不得不大声用口令进行纠正,反复地强调着,甚至采取了后移起跳板的办法,但学生屈腿、勾脚尖的问题仍然比比皆是。 二、相关分析 (一)□□腾空的相关技术分析 山羊分腿腾跃技术包含助跑、上板、踏跳、□□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七个部分。 □□腾空是学生通过快速助跑和有力踏跳后,借助踏板的弹性产生向上向后的反作用力,使下肢适度产生绕额状轴的向后上运动,上体含胸积极前压,直臂前摆,并加大与躯干之间的夹角快速支撑的腾空动作。整个身体借助快速助跑和踏跳的力量,将水平方向的速度向垂直方向转化,为快速推手做好充分的准备。 □□腾空技术的重点是“上体前压拉长身体”,难点是“借助踏跳力量,形成正确的上、下肢与躯干的夹角”。助跑及踏跳的有力结合及上下肢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运动轨迹,往往决定着□□腾空的高度和质量。如果没有良好的□□腾空支持,再好的推手也难以快速高质量地完成技术动作。而能否表现第二腾空,在初中阶段又往往决定山羊分腿腾跃的规格高低。但第二腾空,又离不开□□腾空的有力支持。由此,不难看出□□腾空在完整技术动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学生□□腾空的提臀方向及下肢的运行轨迹是否正确? 在练习中,我们仔细观察发现,由于学生大多踏跳较慢,直接上提臀部,腿随臀走,腿没有明显地向后运动的倾向性,而是随着身体的惯性直接向上向前,下肢与躯干的夹角过小。这也是学生在练习初期□容易产生的普遍性问题,与正确的□□腾空技术动作明显是不相符的。 □.为什么要后拉助跳板? 后拉助跳板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借助踏跳力量,迫使学生上体前压,适度拉开肩角及髋角,并加大下肢向后向上运动空间和幅度,以形成正确的□□腾空姿势,为支撑推手更好地借助踏跳产生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身体做准备。否则,支撑推手得不到正确的□□腾空姿势支持,就难以充分利用踏跳产生的相应反作用力,要完成第二腾空就更困难。而这一点,教师和学生似乎都不明确。 3.学生是否清楚,是先□□腾空还是先支撑器械? 在练习中学生还普遍存在着上手太早的问题,□□腾空尚未起来,就已经进入支撑阶段,□□腾空与支撑之间的间歇时间过短。 另外,橡皮筋标志在山羊后根部、学生的身前,教师告知学生要提臀上抬,高度要超过橡皮筋位置,却并未对空中身体姿势提出具体要求,易误导学生下肢向上向前。这说明,橡皮筋的使用并未对学生和教师正确把握□□腾空的重难点起到促进作用,反而起到了不良诱导的作用,导致学生形成上述错误动作。可见,该手段的价值和作用,从专业的角度,是不恰当的。由此,让学生明确并掌握踏跳后的正确的身体空中姿势,是解决学生出现问题的关键。 三、解决策略 要采取准确的教学辅助手段。保持助跳板后移适宜的距离,在山羊的侧后方,将图1-1中橡皮筋位置向后平移至适当位置和高度(如图1-□),或在助跳板踏跳位置的两侧设立两个高度约与山羊根部高度相近或略高的气球标志,起跳后强调脚尖绷直引领并直腿向后上脚尖触碰气球。 辅助手段目的是,一是让学生体会先起跳腾空后上手的动作;二是强调起跳后,上体前压,下肢向后上运动的倾向性,形成□□腾空的正确身体姿势。从笔者的日常教学实践看,这一教学辅助手段,较好地解决了前述案例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四、理性的思考 教学辅助手段的选择是否准确合理,往往对于突破课的重难点,正确完成技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选择或运用不当,不但不利于□□□□技能的掌握,还有可能会破坏动作的结构,产生错误动作,效果适得其反。由此,在准确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突出专业性。某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往往具有显著的专业性特点。辅助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必须符合科学正确的技术动作标准和规格要求,并建立在教师对正确技术动作和技术细节的掌握和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正确把握技术动作专业性的特点,努力提升个人专业素质,使自身更好地适应运动技能教学的要求;绝不能停留在“看着像”“大概”“差不多”的低层次上。这是准确运用有针对性的辅助手段的前提。 (二)要把握准确性。要及时发现并准确诊断学生的错误技术动作,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错误技术动作的根本原因,把握学生产生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利于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矫正错误动作。这是准确运用辅助手段的关键。 (三)要重视差异性。要深入透彻地分析和评估所选辅助手段的作用。课前,教师应充分地预估增加辅助手段对技术动作可能造成的影响;课中,及时把握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实际效果,及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教学辅助手段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是避免产生不利因素的保障。 巧用辅助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实例呈现 在一次体育教学的课例研讨活动中,有一位老师执教了一节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课。他以在足球门上悬挂排球的方式让学生练习投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图1-3),球通过铁环、网兜与球门横梁。连接,以此纠正学生的出手点低和出手角度偏小的问题。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实现预期目的。 二、存在的问题 从现场情况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持球时身体姿势各有不同。球的位置有在脸前的,也有在头正上方的,还有头后上方向的;学生胳膊有直臂也有曲臂的(图1-3)。 (二)学生在做准备姿势时,脚下所站的位置各不相同。有踩住球门下的端线的,也有两脚跨线前脚超过端线的,也有在端线后的(图1-4)。 (三)球出手时与出手后的身体姿态各异。有仰头的,也有球出手后回环又打在自己头上的,也有□后用力出手后立即猫腰低头俯身向前跑的(图1-5)。 三、原因分析 本节课,该辅助手段别具匠心,特点鲜明。一是以排球代替实心球,降低了球的重量,更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出手角度及出手点低等问题。二是铁环与网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将球出手后,大致运动轨迹是一定的(□初是向前、向上),有利于从视觉上理解球出手后的方向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三是球绕横杆回环,可以循环反复练习,较之单纯投掷实心球再捡球,可以省去反复捡球的麻烦,增加学生课上练□□次数。如能运用得当,不失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但是,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对正确的技术动作缺乏准确的理解。完整的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包括持球、准备姿势、□后用力、用力后的身体平衡四个部分。□后用力技术是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完整动作技术的关键,而持球、准备姿势是□后用力技术的基础。如果没有正确的持球动作及准备姿势支撑,要实现有效的□后用力,获得适宜的出手角度和速度也是困难的。而解决该问题的前提是,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技术动作的结构及要领,这是设计辅助手段的前提和重要依据。比如,持球位置、准备姿势的要求及标准等关键点,必须在练习过程中给学生讲准确,才能让学生做到位。其次,要关注学生学□□基础和时机。在学□□初期,要求学生马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刻的体验基础之上。而辅助练习手段的价值在于通过创设运动条件或设置限制,去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学生从会处下手,使得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逐步地掌握技术的关键,突破重点、难点。如果学生没有持球、准备姿势的基础,初次学习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即进行该辅助练习,学生在很多环节一定会出现问题。同时,也会给教师的课堂掌控带来难度。因此,循序渐进、适时运用也是教师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