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的殿堂:中西审美文化透视》以比较中西审美文化作为论述的着力点,指出中西审美文化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特点,没有高低之别。由于不同民族在根本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有着诸多差异,一个民族想要真正把握、体验其他民族对美的体验与感受,实在是难之又难的。这些论述,对于人们重树民族审美文化的自信,继承优秀的审美文化传统,保护民族审美文化的各种形态,不断整合、创新民族审美文化大有裨益。
序一
序二
目录
第一章 山在虚无缥缈间——美是什么
一、美是难的
二、美学的前奏
三、美学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四、西方哲学家对美学的研究与探索(上)
五、西方哲学家对美学的研究与探索(下)
第二章 我侬,你侬——形式与艺术
一、形式美的产生、特性与功能
二、形式的一般原则
三、美的形式要素:声音、色彩、动作
四、艺术家对色彩的应用
第三章 山是眉峰聚,眼是水波横——自然之美
一、发现自然之美
二、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三、自然美的特性
四、超越传统——走进荒原之美
第四章 悲喜之间,戏比天大
一、戏剧之源
二、“崇高”的价值
三、悲剧的魅力
四、从人生的悲剧到美学的悲剧
五、开怀后的反思——喜剧之美
第五章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感觉之美
一、视觉——画家的眼睛
二、听觉——倾听心声
三、嗅觉——紫罗兰与玫瑰
四、味觉——社交的知觉
五、追逐缪斯
第六章 从文化的审美到审美的文化
一、自然与人文,中国人人文的自然观
二、西方人的悲情宇宙观
三、中国文化的自然价值取向及影响
四、文化学与哲学中的审美文化
五、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原因的辨析
第七章 走向超越——新时代美学的使命
一、新时代美学的使命
二、现代审美的超越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编著说明
到了19世纪后期,因应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推动,美学学科的发展又开始出现社会学的新方向。这一时期美学的理论形态,既呈现学派的相互对立,又深含各学说的组合,有点类似中国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总的根和总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基本的美学理论。这一时期较典型的有席勒的人本主义游戏说,斯宾塞的生物游戏说,丹纳的时代、种族、环境决定论,更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列汉诺夫等倡导的现实主义美学。这些众多主义、学派的共同点,在于以人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以确立一种更崭新的审美文化。
相对于19世纪美学思想的百花齐放,20世纪人类美学走上了一个相对平静、稳定、巩固的发展时期。
20世纪在文化哲学和美学领域较为突出的是结构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对19世纪在本体论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认识论上产生了新的突破。因为这种突破体现了对已经得到应用的所有认识方法及其已经取得的所有成果的一种具体的综合,并要求这些方法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校正。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的时空交错关系,并要求人们在这种交错关系中去认识事物。这个交错的关系并非孤立的直线关系,也非朴素的两点论关系,而是交错的、复杂的、多样的、多元的、多变的、流动的关系,而且是自己能释放能量的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通称为“结构关系”。这种理论,通称为结构主义或结构思想。
20世纪的结构主义理论虽非纯美学的理论,但它却是20世纪美学的理论根基和思维框架。按照结构主义的思维模式,它客观地、必然地要求美学研究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实现一种更新、更高、更宽、更广的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