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被拒绝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你并不孤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被忽视、被隔离或是被遗弃的痛苦。但是,如果你的恐惧非常严重,以至于让你无法抓住新机会,创建新的人际关系或是去尝试新的事物,那么,显然有必要去改变这种状况了。这本书将为我们带来战胜拒绝敏感问题所需要的韧性,让我们不再畏惧拒绝,去体验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深刻解读自己的依恋风格——或者说,我们与他人进行联系的方式,并*终揭示畏惧拒绝的根源。借助本书提供的策略,我们将学会培养富有同情心的自我意识,学会管理复杂的情绪。但*重要的是,我们将重新解读拒绝的意义,把它们重新定义为实现个人成长的机会。无论是在恋爱关系中,还是在与同事或朋友的相处中,拒绝原本就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以自信和力量面对未来挑战所需要的心理工具。
你害怕被拒绝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你并不孤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被忽视、被隔离或是被抛弃的痛苦。但是,如果你的恐惧非常严重,以至于让你无法抓住新机会、创建新的人际关系或是去尝试新的事物,那么,显然有必要去改变这种状况了。这本极富同情心的心理康复指南出自著名心理学家和依恋理论专家之手,它将为我们带来战胜拒绝恐惧问题所需要的韧性,让我们不再畏惧拒绝,去体验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深刻解读自己的依恋风格—或者说,我们与他人进行联系的方式,并*终揭示畏惧拒绝的根源。借助本书提供的策略,我们将学习培养富有同情心的自我意识,学会管理困难的情绪。但*重要的是,我们将重新解读拒绝的意义,把它们重新定义为实现个人深度成长的机会。无论是在恋爱关系中,还是与同事或朋友的相处中,拒绝原本就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以自信和力量面对未来挑战所需要的心理工具。
对所有人来说,可以肯定的事情几乎寥寥无几,但有一件事却毋庸置疑:每个人——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逝去的人,都曾经历过被拒绝。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被忽视、被蔑视或是被抛弃所带来的痛苦。我们所经历的拒绝可能来自家人、朋友、熟人,甚至是社交媒体上永远不会见面的陌生人。有些人对拒绝非常敏感。他们会莫名其妙地觉得被拒绝——尽管对方原本并无此意,他们时常会体验各种各样的伤害,而且难以区分这是真实的拒绝还是他们臆想的拒绝。
如果你属于拒绝敏感型,就有可能会产生被拒绝或是被抛弃的感觉,从而陷入失望和沮丧,不顾一切地去寻找证据,或是怒不可遏地进行反击。相反,如果不把这种境遇看作难以忍受、必须尽快摆脱的痛苦,甚至把它当作成长的机会,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而非外界。我们可能会觉察到,我们天生就具有某些容易招致拒绝的问题,但我们有时也会因为遭到拒绝而生气。我们还能觉察到自己缺乏克服拒绝的恐惧的毅力。实际上,任何让我们内心感到纠结的事情,都会让我们感到沮丧,甚至绝望。
这类思维定式往往会导致永无止境的情绪起落,而最终使事情以悲剧而告终。但是,我们总有办法打破这种死循环,摆脱过山车式的情绪波动。
认识拒绝敏感问题的根源
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尽管我们自己有时也会觉得孤单),因此,理论家和研究人员有无数的对象和时间去思考和调查:到底是什么让某些人对拒绝更敏感,而另一些人则更有韧性。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解释就是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本书第一章介绍了该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拒绝敏感(rejection sensitivity)问题研究的影响。随后,我们以该理论作为本书其他部分观点的依据,帮助我们培育心理韧性。为了从总体上理解依恋理论与拒绝敏感问题的关系,本书简单回顾了该理论的发展进程。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学者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及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他认为,婴儿生来就会与“更聪明”的大人形成一种依恋关系,这也是他们获得生存能力的一种方式。这些关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的健康与稳定。因为孩子对自己与大人的关系感到非常安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婴儿拥有安全的依恋风格。但某些孩子也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在长大成人后,这些人依旧难以正确对待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其中,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拒绝的高度敏感。这会让他们要么近乎绝望地取悦他人,要么为摆脱被拒绝而屏蔽情感联系,或者兼而有之。所有这些反应,都会妨碍他们有效地应对拒绝,导致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陷于困境,止步不前。
人们似乎不屑于谈论亲密关系会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样的庸俗话题,在很多人看来,这无异于陈词滥调,但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连接感本身往往会带来满足感,甚至成就感。在和欣赏自己的人在一起时,我们会得到享受,进而让我们感觉更加良好。此外,能积极支持我们的朋友,往往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享受到更多快乐时刻,也更有能力忍受生活中的煎熬。但我们也会清楚地认识到,亲密关系也会招致痛苦的拒绝感。在学习摆脱拒绝厌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更积极的思维看待自己,在更亲密、充满爱的关系中,寻找更多的安全感。
如何以自我关怀与自我意识实现自我放飞
在《被拒绝的勇气》一书中,我们将学会与自我以及生活中的其他人建立更积极的关系,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培养面对和接受拒绝时的韧性与适应性。而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方式就是以理性的思维和工具帮助我们提供培育自我关爱意识——或者说,实现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和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的结合。为此,你可以通过被我称为“STEAM”的五个方面深入探索自我意识:感觉(Sensation)、思想(Thought)、情绪(Emotion)、行动(Action)和心智化(Mentalizing)。归根到底,要学会以关爱的态度面对困境,不仅要学会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和自我友善(selfkindness),还需要具备自我意识。如果能把这些能力运用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中,那么,我们就更有能力解决拒绝带来的问题。
尽管内心修炼非常很重要,但它确实“需要内外世界的合二为一”。我们的问题在于与他人的互动,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对我们做出的反应。这就是本书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而本书的最后一章则为我们改善和打磨人际关系、强化连接感提供了具体指南。随着这方面能力的提高,我们会逐渐收获更多积极的回应,并且能更好地接受这些反应。对自我价值的内心感受与这种价值的外部肯定相互叠加,注定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即使我们看重的人有时也会误解我们,看不起我们,忽略甚至是贬低我们。
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这段旅程不可避免地充斥着挫折、障碍和曲折。因此,尽管摆脱拒绝的困扰或许很复杂,而且看似无解之谜,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只需要正确的方向、不懈的努力和更久的坚持。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第一个要素,而其他两个要素唯有依靠自己。
本书的重要提示
要最大限度利用《被拒绝的勇气》这本书带来的启发,不妨耐心阅读。花点时间,充分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并思考如何把它传递
莱斯利·贝克尔-菲尔普斯
国际知名作家、演说家和心理学家,著有《缺乏安全感的爱情》(Insecure in Love)一书。作为人际关系问题方面*值得信赖的专家,她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帮助人们学会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她还在新泽西州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她目前还是萨默塞特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大学医院的医务人员,曾担任该医院女性心理服务临床主任和精神病学系心理学学科主任。
本书的赞誉
序言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被拒绝感的酸甜苦辣
对拒绝的功能性失调反应
根深蒂固的拒绝敏感问题
对内在自我意象进行评价
对内在他人意象进行评价
四种依恋风格的划分
依恋风格如何帮助我们应对拒绝
第二章 自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看看你是否感觉稳定
守住忍受力极限
接受你的极限
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做记录
学习自我安慰
以STEAM 打造自我意识
第三章 感觉
强化身体意识
正念冥想
以正念方式认识感觉
利用创意艺术发掘我们的原始体验
第四章 思想
认识我们的情绪化思维
重新考虑我们“知道” 的事情
我们的看法因环境而异
我们的自我批评是否已经疯狂
揭示我们的内心冲突
回首人生之初
第五章 情绪
与巨龙对峙
设想一次安全的体验
界定情绪
情感关联的重要性
关注我们的情绪强度
描绘我们的情绪之旅
每次处理一种情绪压力
确定情绪级别
第六章 行动
理解非语言沟通
自我消耗
抵制拒绝
学会建设性反应
让自己忙起来: 分心与满足
运用正念
人际关系中的安抚性接触
第七章 心智化
以参与性好奇看待自己
以好奇心对待他人
对我们当前处境的评价
我是否对拒绝过度敏感
完美并不常见, 缺陷才是永恒
过高期望的负面影响
不断进步, 厘清目标
明智的选择: 在“应该” 和“希望”之间找到平衡点
分析后果
第八章 创建自我接纳意识
以自我肯定维持积极的自我意识
像对待朋友那样看待自己
由外而内地认识自我
了解真相: 我们不仅称职, 而且配得上尊重
金缮: 在支离破碎中发现美
争做强者: 学会寻求帮助
第九章 培养富有同情心的自我意识
针对同情的研究与探索
自我同情不适合我
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何表达富有同情心的自我意识
以当下自我帮助未来自我
培养自我同情心绝非朝夕之事
提高警惕, 保持关注
第十章 在关系中实现自我恢复
接近性让所爱之人永远近在眼前
在人际关系中寻找安全避风港
共同创建安全避风港
借助安全基地促进个人成长
在朋友的支持下实现成长
借助安全基地挑战自我批评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