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5章, 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基本到整体、从本质到现实运行的顺序安排编列, 包括需求、供给、供求价格机制,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均衡理论, 竞争与垄断理论, 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经济稳定理论, 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理论, 国家干预理论等。
李大雨,1972年11月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经济学博士。2000年8月至今在财政部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其间在湖南省挂职任副县长)、副处长、调研员、处长。公开发表的主要作品有:《为经济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载于《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1年第4期;《“非典”对建立公共管理机制的启示》,载于《中国财政》2003年第9期;《祁东县财政经济发展问题考察报告》,载于《财政研究》2005年第2期;《坚持财政扩大内需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载于《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管理的建议》,载于《中国财政》2017年第21期;《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情况下绝对地租来源及趋势研究》,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11-2期等。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学的任务、现今课题与中华文明
第三节 本书的目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需求
第一节 经济学的需求
第二节 需求的有效性、有效需求与无效需求
第三节 需求的性质
第四节 决定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需求的内容、层次与发展趋势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给
第一节 供给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节 供给的有效性、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
第三节 产出、供给、有效供给、无效供给的关系
第四节 供给的性质
第五节 供给的创造过程
第六节 决定有效供给的影响因素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求价格机制
第一节 供求价格机制的内容
第二节 本书的供求价格机制模型
第三节 本书对供求价格机制理论的主要贡献
第四节 供求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五节 需求与供给的循环推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第一节 生产者与消费者
第二节 利润函数与利润最大化
第三节 效用函数与效用最大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均衡理论
第一节 均衡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动态均衡的原因
第三节 动态均衡中的发展动力:不稳定性、不对称性
第四节 动态均衡路径的形成
第五节 均衡的种类
第六节 单一商品市场的均衡
第七节 要素市场的均衡
第八节 全部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九节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十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市场竞争理论:从微观向宏观的过渡
第一节 竞争
第二节 同一市场的竞争
第三节 不同市场之间的竞争
第四节 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竞争
第五节 竞争的作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垄断
第一节 垄断的定义与本质特征
第二节 垄断的种类
第三节 市场垄断
第四节 自然垄断
第五节 行政性垄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经济总量
第一节 投入产出表
第二节 社会总供求的构成
第三节 社会总供求的真实平衡和表上平衡
第四节 经济总量的决定
第五节 乘数和加速原理研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度量
第三节 决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再生产的运行条件与运行结果
第五节 经济增长模型
第六节 经济运行的方向性与均衡稳定性
第七节 经济周期
第八节 经济起飞的发动条件
第九节 人均经济增长问题:中等收入陷阱
第十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经济稳定理论
第一节 经济系统中的稳定机制
第二节 就业与失业
第三节 就业人口、总人口与社会总供求均衡
第四节 物价稳定与通货膨胀
第五节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第六节 滞胀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高级化
第一节 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度
第二节 决定单一产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决定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产业结构失衡的治理
第五节 产业结构不符合管理者主观期望的治理
第六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
第七节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八节 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可行性与限度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区域结构
第一节 区域结构的内涵与度量
第二节 决定区域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结构静态研究)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进程(区域结构动态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国家干预理论
第一节 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家干预经济的目标和原则
第三节 宏观调控政策分类
第四节 总量政策的有效性
第五节 自动稳定器
第六节 相机抉择政策的主要工具
第七节 宏观调控手册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源与流:本经济学与东西方文化的联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