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基于秒懂力的4种商业模式
秒懂力被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以后,成为一个引发争议的概念。在不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群里,经常会有关于秒懂力的讨论。有的人对秒懂力不屑一顾,认为这个概念无足轻重。持这类观点的人,大多是技术背景出身。另一些人则力挺秒懂力,认为许多商业难题的解决方案背后都潜藏着秒懂力,持有这类观点的人,大多是销售、市场出身。
我们几位作者也在不停地思考秒懂力。邓斌就提出来,秒懂力的重要性其实和创新不相上下。汇总为一句话,就是:
从0到1靠创新,从1到N靠秒懂。
对这个提法,我非常赞成。
从0到1,讲的是供给端的故事,主要是研发和生产。公司要构建护城河,需要在这些环节拥有创新优势,尤其是研发,越来越成为各个商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从无到有、从0到1,靠的就是创新。
从1到N,讲的是需求端的故事,核心就是让更多的用户接受。用户接受度高,渠道愿意卖公司的产品,广告公关也容易造出声势,产品和服务就能快速走向市场,公司就能占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能占领定价制高点。
在《秒懂力》这本书里,我们多次提到iPhone,把它作为秒懂力的标杆。确实,从用户体验来说,iPhone最早把秒懂做到了极致。几岁的孩子,在没有大人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本能就能使用iPhone,不可谓不秒懂。
但是更进一步,如果我们把iPhone拆开,你会看到眼花缭乱的电路板、纷繁复杂的电子元件。这些电路板、电子元件起作用的机理是什么?这就不秒懂了。
如果你再追问得细一些,比如说芯片。芯片工作的机制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弄懂它的原理,把它制造出来?这相当有技术难度。不要说个人秒懂不了,甚至对一个企业来说可能都是难题。
由此可见,屏幕之外,是消费者的体验,是需求端,追求的是秒懂,因为只有做到秒懂,一个产品才能快速地走向市场。
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屏幕之内,是供给端,这里追求的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往往是很难秒懂的。越难秒懂,护城河就越深,竞争对手就越不能轻易复制。
这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基于秒懂力的4种商业模式。
其中商业价值最高的,当数需求端易秒懂,供给端难秒懂。典型的例子还是iPhone,它操作起来体验感非常好,无论什么人都容易上手。但你要想仿制iPhone,仿制它的硬件、软件,那就比登天还难。iPhone的商业价值非常高,苹果从而成为首个市值冲破30000亿美元的公司。
近几年一个新的例子,就是抖音。谁刷抖音都容易上瘾,因为它太秒懂了。但你要复制一个抖音,即便以腾讯这样的巨无霸下场角逐,短期内的影响力也难以与其相提并论。
需求端易秒懂,供给端也易秒懂,这个象限的商业价值就要低一些。供给端易秒懂,意味着护城河不够深,容易被别人抄袭。互联网上有不少新创企业,做的产品不错,用户也易于上手,但因为供给端也易秒懂,产品一旦被大厂相中,大厂很快就能推出类似的产品。原创者要么被收购,要么被挤出了市场。
当然,处在这个象限内的公司,如果营销能力足够强,也不是没有胜出的机会。比如矿泉水,不存在什么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但是娃哈哈仍然异军突起,创始人宗庆后一度问鼎中国首富。这就得益于娃哈哈过硬的营销能力。
需求端难秒懂,供给端也难秒懂。很多技术专家出来创业,很容易走入这个轨道。因为偏执于相信自己技术领先,故而常常忽视市场的接受度。所以这种商业模式,只能是潜力股,成或不成,就押宝在能不能遇到伯乐的运气上。
任正非就特别反对华为陷入这种困境,认为绝对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技术而技术。典型的一个悲剧,就是贝尔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出了很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从供给端来说,肯定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了。但在需求端的开拓却不尽如人意,所以最后从商业角度来看,它黯然收场了。
最后一种,需求端难秒懂,供给端却易秒懂。这种商业模式价值是最低的,护城河不深,别人容易抄袭。用户体验不好,走向市场非常困难,建议早点关门。
凡事都有边界,秒懂力自然也不例外,把握好秒懂力的应用范围,抓住矛盾的对立统一,才是构建好公司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
氢原子CEO 北策南企50人论坛联合发起人 唐文
唐文
氢原子CEO,轻营销理论提出者,北京大学哲学硕士。主营企业培训,定制开发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等课程,辅导高成长型企业。服务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太平人寿、美团、蒙牛、宇视科技、宝洁、云集智造等公司。著有《轻营销》《人类的进击》等。执笔互联网通史《看见未来》。
邓斌
数字化管理顾问,财经作家,书享界创始人。在华为任职11年,华为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常年从事中国领先企业管理及数字化转型案例研究,主讲华为管理之道系列课程500余场、管理者的数字化转型课程100余场,深受企业家欢迎。代表作有学习华为三部曲(《华为管理之道》《华为成长之路》《华为学习之法》)、《华为数字化转型》《打胜仗》等。多部著作的日语、繁体中文等版本图书已出版发行。
叶壮
心理学者,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科普委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CPS)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特约专家,首都科学讲堂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约专家。著有《边游戏,边成长》等书,译有《自驱型成长》《孩子如何社交》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