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育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方法
定 价:28 元
丛书名:高等院校教育学系列教材
- 作者:韩映雄 著
- 出版时间:2013/7/1
- ISBN:9787301227534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40
- 页码:22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高等院校教育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方法》主要论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高等院校教育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方法》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教学参考书。
韩映雄,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序言
第一章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政府角色
第四章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社会中介组织
第五章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院校和学生参与
第六章 全面质量管理
第七章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SERVQUAL技术与方法
第八章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CEQ技术与方法
人名对照表
后记
第二章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
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有一些基本问题是无法绕开的。首先,谁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是谁?这些主体因何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指导其管理行为的宗旨也就是质量管理观又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要开展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的?
第一节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
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首先要弄清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何谓“主体’’?《辞海》的解释有以下三种:第一,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第二,为属性所依附的实体;第三,是一个哲学名词,同‘‘客体”相对,指“赋有意识和意志的人或思想”。”据此,可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理解为哲学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体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可见,主体含有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主体的基本单位是人;二是活动必须要有目的性。
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和执行者。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和负有最终促成既定目标实现的人,这类人通常是组织的核心人物,或者说是组织的高级领导人员;二是具体执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的管理人员。在现代社会中,处于管理活动中的人由于隶属于不同组织或部门并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于是,主体也可理解为由利益群体所组成的各类组织或机构。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大体可以分成“双主体”说、“三主体”说和“四主体”说等。
“双主体”说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由内部保障主体和外部保障主体构成。据此,可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分为宏观的体制层面和微观的院校层面。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宏观的体制层面也可以称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由国家建立或主导建立;微观的院校层面也可称为院校自我(或内部)保障体系,由各高校自己建立。①这种理解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高等院校是否参与质量管理活动。此类观点的特点在于使人们比较容易辨别高等院校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但同时也无法深入呈现外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诸多细节。因为相对于内部质量管理的主体而言,外部质量管理的主体要丰富得多,它其实还可细分为更多主体,如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等。
“三主体”说认为,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主要存在着三种力量,即国家、社会和院校。从实然层面看,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模式实际上是依据学校、社会(或市场)、国家三者在评估活动或在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来区分的。从应然层面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拥有多方的保障主体。因为从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看,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高校、政府和市场会产生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的观点。②此种观点深受克拉克(BurdonR.Clark)三角协调图的启发和影响。在这里,克拉克所说的学术权威就相当于高校。“三主体”说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主流观点。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克拉克三角图中的三类主体已经很难解释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三角图中的三类主体只适合于解释大众高等教育时期的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主体说实际上有着专属于它的时空环境。“双主体”说适合于解释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情况,“三主体”说适合于解释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情况。那么,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又是怎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