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文论释林》分为十卷,以时代为序,选注了在文学思想史上发生过较人影响的。系列重要的理论经典,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文论选注本。选文不但视野宽阔、取材广泛,而且注重善本的择取、异文的校订,力求元典文本的准确可靠。注释详明细致,汲取了近现代,尤其是当代国内外最新的古文论研究成果,存疏通文意的前提下,特别注重对元典中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中所包蕴的思想内涵做深入的阐发。校注者以元典为中心,存对元典的疏解中力图做到点面结合、疏证结合、沦史绵合,使读者对拥有儿下年跨度的古代文学、文论的发腱轨迹获得一个立体的历史时空把握。《中华古文论释林:魏晋南北朝卷》不但可为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的专门研究者提供基础性的参考和依据,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文科本科生、研究生的大型教学参考书。《中华古文论释林:魏晋南北朝卷》是《中华古文论释林》之一。
前言
曹丕
典论·论文
【附录】
曹植
与杨德祖书
【附录】
王弼
周易略例·明象
【附录】
嵇康
声无哀乐论
【附录】
左思
三都赋序
【附录】
皇甫谧
三都赋序
【附录】
陆机
文赋
【附录】
陆云
与兄平原书(选录)
【附录】
挚虞
文章流别论(辑录)
【附录】
李充
翰林论(辑录)
【附录】
……
葛洪
范晔
刘勰
钟嵘
裴子野
萧子显
萧绎
刘昼
颜之推
曹丕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的。首先我们要注意,他之所以推重文学,并非像过去一些人那样强调读文的价值,而在于强调著文的价值。这是曹丕以后论文角度一个根本的变化。过去儒家讲文学的社会价值,是让人们读文,以期使人们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而获得教化。曹丕则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把著文亦即文学创作活动看做是作者达到不朽的途径。而关心和追求不朽,是当时士人们共同的心理倾向。汉末以来,战争频仍,这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大丧乱。当时军阀混战,攻城掠地,杀人如麻,人的生命在那时不如蝼蚁草芥。董卓曾强迫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东都洛阳方圆二百里的房屋全部被烧毁,百姓在迁徙中死亡泰半。后来所谓“天下诸侯”共讨董卓,攻进长安后,整个长安又被烧毁,从东都迁徙来的几十万居民,几乎全被杀光,长安成了空城,附近几百里不见人迹。那时军阀攻占城池,都讲究“屠城”:曹操攻下徐州,满城男女老少几十万口,全部杀光。曹仁攻下宛城,也是一杀就是几十万口。而在当时的战乱中,这种屠城的例子几乎比比皆是。再就是瘟疫。古云:大兵之后,必有瘟疫。战争死人多,无法收尸,必然瘟疫传染。《续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汉末有五次大瘟疫流行;医学家张机在《伤寒论序》中也说,原来他的宗族人数在二百以上,而建安以来不到十年,就死了三分之二。总之,那时的人,不是被杀死,就是病死,整个黄河流域,几成赤地千里。仲长统《昌言》里说:东汉人口到了汉献帝建安年间,减少得非常可怕,“百里绝而无民”,照此下去,人有灭绝的危险。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一首有名的《七哀诗》,其中也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曹丕《典论·自叙》:“家家思乱,人人自危。……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这些都是当时丧乱情况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