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赵玉明教授纪念文集
定 价:128 元
中国当代著名新闻教育家赵玉明教授是中国广播电视史教学与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于2020年8月30日在北京逝世。为纪念赵玉明教授对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新闻学界师生、同人纷纷悼念,结集成了这部纪念文集。
* 赵玉明教授是新闻学界的著名学者,广播电视史学研究的开拓者,对北洋军阀时期的广播事业史、国民党广播事业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播事业史,尤其是在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研究取得开创性成果,享誉学术界。*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取自赵玉明教授家客厅悬挂的苏轼诗词,也是赵教授一生的真实写照。赵玉明教授高洁的品德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永远学习。
我与广院 60 年(代前言)赵玉明今年是始创于 1954 年的中国传媒大学建校 65 周年。北京广播学院于1959 年挂牌。机缘巧遇的是,我于 1959 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至今,度过了 60 多年的时光。抚今追昔,不禁回忆起了一个甲子的往事。作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前参加教学工作的新中国第二代新闻教师,也是我校的第二代新闻教师,究竟为新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或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教育做了哪些值得记忆之事呢?我们这一代人生于战乱年代,成长于新中国时期。作为十七年一代的知识分子,与新中国新闻教育的第一代创业者丰富的革命经历和渊博的学识修养相比,由于历史和个人的原因,大都理论功底欠缺、文史修养不足、外文基础薄弱。加上 20 世纪 60 年代初以来政治风云变幻,十年文化大革命斗批改不断,这代人下乡劳动、干校改造历经磨难;但共同的特点是追求进步,听从党的召唤,立足岗位奉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代人焕发青春,更上一层楼。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从教 60 年、入党近40 年的老教师,可以说:不忘初心,尽心尽责办好新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事业;牢记使命,全力以赴培养新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在新中国新闻教育继往开来的历史上,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回顾从教治学 60年的人生,可以说亲身经历了广播学院从艰苦创业、曲折发展到改革创新、开放办学的艰辛光彩的岁月,大概做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成为我校培第一,最基本的是终生从事广播电视史、新闻史的教学研究工作。作为本校 1959 年的第一批本科教师、1979 年的第一批硕士生指导教师和1999 年的第一批博士生指导教师,我参与培养了新中国最初一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指导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第一批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史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所招的第一个硕士生养的第一个硕士;所招的一名博士生 2010 年成为我校首位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奖者。
为了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在老广播的指导下开始收集、整理、编种解放区广播史料。在此基础上,改革开放之初,我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广播史著作《中国现代广播简史》。21世纪之初,在主持完成我校首个国家社科项目的基础上,我主编出版了《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这两部著作均多次再版重印,并先后获奖。为使我校在读学生和初入广电行业的人员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广电知识,受曾参与编纂新闻词典百科的启示,我倡议并主持编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广播电视词典》和第一部《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从而促进了广电知识的归纳、概括和创新。退休以后,我主持完成了教育*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我校广播电视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近 90 年来从广电研究到广电学科建设的进展,提出了广电学科的内容架构和学科定位的建议。第二,在不中断上述教研工作的情况下,我先后担任了新闻系和学校的领导工作 10 多年(19841998)。在新闻系期间,我与其他系领导一起将 1980 年分系后仅有一个编采专业的新闻系逐步发展成为从短训班、本科班到硕士生班的多层次办学实体,开展了广播课程的函授、刊授、电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开办了大陆高校第二个广告学专业(现已发展为全国高校首个广告学院),积极支持教师发挥主动性,开设了节目主持、新闻心理和广告学等创新型课程,编了本校乃至全国高校第一套广电特色的新闻学系列教材。新闻系先后被评为全校、北京市新闻系统的先进集体。从 1989 年起,我担任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在分管教学科研工作期间,向广电部提出设立部属高校科研立项和评奖的建议并获准实施,对我校申报博士点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近 10 年的不懈努力,1998 年在我卸任后,我校终于成功获批新闻学博士点,并于次年开始招收新闻学博士生。在职期间,我先后在学校办公会议上建议制定校训,每学期开学时举行升旗仪式等,均付诸实施,为校风建设增光添彩。在新闻系期间,我于 1985 年作为《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简称《年鉴》)编委出席首届年会,参与筹办广电年鉴。从 1989 年起,作为校领导,我分管《年鉴》日常工作并任副主编。从 1992 年起任主编至 2017 年,先后 20 多年,我是唯一参加过第 1 至 32 届《年鉴》年会者。在任期间,我广泛联系
哈艳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电视史学研究委员会理事,《新闻传播学前沿》主编。在《新华文摘》《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包括合著)20多部,共300多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邓小平思想研究、教育*人文社科项目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史、教育*211工程三期项目电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传播研究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课题四项。主讲的中国新闻史荣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008),荣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0),在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评选中获得十佳称号(2013)。艾红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参与数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两项教育*基金课题。获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荣誉称号。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史初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く新闻联播》研究》《中国宗教广播史》《中国民营广播史》《民国时期的新闻广播业》等专著。在《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