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专业与科普的角度帮助专业人员及普通大众理解并掌握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如:社交焦虑、强迫症、抑郁症、场所恐怖症、物质使用障碍等,从而能采取恰当的干预方式解决心理疾患或心理问题对人的困扰。
1. 语言轻松幽默,结合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让读者在了解每种心理疾病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每种心理疾病背后的成因,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实现对自身的了解和体悟,实现心灵的成长和蜕变。
2. 一个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手记,普通人的心理健康自助手册。20种现代社会典型心理、精神疾病,带你走进光怪陆离的“精神世界”。
3. 本书内容核心参照科学的体系,针对每种心理疾病给出了实用合理的意见,让读者面对心理疾病可以不忽视、不恐惧,引导大家积极处理。
4. 江门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精神科专家 梁先锋,蔚蓝道步心理创始人、精神分析传播师 迟玉峰 联袂推荐
我写作这本书的意图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我想写一点之前没有人写,但是大众又很需要的东西;说复杂的话,我就要避免自己长篇大论了。近几年关于心理学的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也引起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关注。作为一名心理学研修者和从业者,我很开心大家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关注原生家庭、关注亲子教育。这显然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我们不只要活着,还要活得好,活得幸福快乐。
但在心理学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就是我们的咨询师群体过度地强调心理咨询的作用,而忽视了一些症状比较重的来访者,他们可能已经是精神疾病的患者。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可能并不是让来访者获益最大的方式。
很多来访者甚至已经需要由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治疗,以降低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威胁,但是个别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还是单纯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这样可能会增加来访者的风险或者让他错过治疗的最好时机。还有一些情况,咨询师已经强烈建议来访者去医疗机构就诊,但是来访者自己认为问题不大或对于去精神科进行专业的治疗存在一些顾虑,认为只有“疯子”才会去精神病科及专科医院,如果自己被确诊为精神疾病,别人就可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等等,因此拒绝去医院就医。所以一名来访者,他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否已经属于某种精神疾病?严重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药物及其他方式的综合干预……在现实中,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一个“谜”。
从医出身的我,受到这种“职业病”的困扰,还是坚信若要治疗和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这个问题是什么、严重程度如何,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治愈和恢复的目的。可是在心理学领域,似乎缺失了某些部分。当然,面对广阔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我也如同盲人摸象一般,这本书所能呈现的内容,也许只是我摸到的“大象腿”或者“大象尾巴”。好在我并没有把它们当成一头完整的大象来和大家分享,如果大家有好的建议,也期待可以和我分享。
另外,心理咨询师虽然不具备精神疾病诊断资质,但有很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著作, 如2013年出版的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最新版本——DSM-5(全称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国际疾病诊断标准ICD-10等,都是精神疾病诊断经典,心理咨询师们也应进行研读学习,以便让精神疾病的诊断有迹可循。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心理咨询师对这类图书的了解并不深入。对于大众来说这类书更是艰涩难懂,光是浏览一下目录已经是一头雾水,更别说学习理解和应用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了解这类知识。
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有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原因,当然也有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目前心理学学行业还没有像医学一样,形成一个规范的培养体系,所以我国的心理学行业既有如初升太阳一般生机勃勃的一面,也有乱象丛生的一面。
在某些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三者都是同一个角色,也就是一个人同时要有心理评估、诊断、用药和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资质。这背后当然也经过了漫长的培养体系和政策的演变过程,有逐渐丰富和规范的培养系统在支撑。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通常也是十年磨一剑,历尽艰辛。
而在我国,这几个角色是分开的。在本书中,读者也会发现这几个词(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都会出现,为避免误解,同时也作为一个科普内容,在这里和大家一次性讲清楚,当然也只是结合当下的形式,以后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
心理咨询师通常是在社会上从事心理咨询,比如机构或者个人的心理工作室,承接社会上的一些情况比较稳定、问题不太严重的来访者。如果发现来访者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会建议其到相关的医疗机构就诊。心理咨询师只能应用心理评估、心理咨询等方式,没有诊断权和处方权,也就是不能下诊断和用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师的执业地点往往是医院,也有一些会在机构里从事心理咨询,大部分都具有医学背景,或者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人。面对的来访者情况可能更严重一些,可以为伴有精神症状的来访者提供咨询,与精神科医生相互配合。虽然心理治疗师也没有诊断和药物处方权,但除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外,还可以结合医院的情况,应用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经颅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对来访者进行综合的干预。
而精神科医生的执业地点就必须是医院了,在专门的精神卫生中心和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从业。根据现有规定,精神科医生同时有诊断、用药和心理咨询的权限,但是仅有很少部分精神科医生在学习精神医学相关知识的同时,用心地钻研心理咨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都仅仅通过医学诊断和用药来治疗患者。所以有权限也不完全代表有能力,无论是诊断用药还是心理咨询,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领悟和积累经验才能做好。
综合上面一部分有点繁杂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个总结。首先,任何证件和资质都只是一个招牌,评估一名心理咨询师要从个人体验的时长、知识积累、系统培训、督导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衡量,不能单独依靠任何证件来评估。(对于这一部分存在问题和需求的读者,如果上述介绍不能解答你的疑问,可以联系我,我会给大家做具体的解答。)其次,诊断和用药治疗方案要寻找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心理咨询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已经达到16.6%,从精神疾病近1/6的患病率和大家对于精神疾病的偏见来看,大众对了解精神疾病的需求程度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所以这让我更有兴趣去做一些新的尝试,把精神疾病和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用自评测试和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请原谅目前的我可能还并不擅长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只是单纯地希望不要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
可能是自身经历的原因,我从一名医生走向了心理治疗师的道路,心理学也成了我一生热爱和追寻的事业。心理学领域里,大家耳熟能详的精神分析流派经常从一些匪夷所思的角度去解析人的行为、梦境和潜意识。有人会质疑:“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对的,而不是在胡说八道呢?”精神分析流派从成立以来,一直在众多的质疑和批判中走到了现在,更有人戏言:有些精神分析的理论,搞精神分析的人自己都不信。但是,当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那些精分的理论和我的心理咨询师(每名心理咨询师都需要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自己作为来访者,先去修通自己的课题,自我成长,通常叫作心理咨询师的个人体验,特别是对于精神分析流派,这是心理咨询师成长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正在选择心理咨询师,那么个人体验的时长也可以作为一项参照标准)在心理咨询中被所做出的分析击中的时候,当我的行为和现实生活发生切实改变的时候,我便知道了,这些分析对于我的生命而言就是像真理一样的存在。
在2021年我开通了自己的视频号“王一心理”,致力于大众的心理科普。在从事心理科普工作时,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成就感。由衷地希望大家在拥有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收获一段自由愉悦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