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背景,综合运用教育生态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服务薄弱地区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按照“理论—定性—理论”的研究范式,运用归纳法构建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梳理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构建的机制,最后总结前两部分研究结论,初步构建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修改完善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机制,并对每一个机制进行简要阐释。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已经转向优质、个性化的教育,对优质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但是我国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依然欠佳,政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多个文件中分别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互联网+’新型教育服务模式”“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因此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构建促进教育智力资源常态化共享的机制,既是符合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的时代课题。
本书综合运用教育生态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理论和思想方法,以信息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为价值追求,按照“理论一定性一理论”的研究范式,聚焦“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服务生态构建”和“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机制”两大主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章。
第一章主要阐释了本书的缘起、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厘清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对“互联网+”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包括“互联网+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
第三章从理论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归纳法对教育智力资源的内涵、“互联网+”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特征、原则、价值及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进行研究。
第四章主要是案例分析,分别从教育体制内外选取了湖南省中小学网络联校等四个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案例,从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小结三大维度,分析共享主体、共享中介、需求主体和政府四类主体的职责及利益诉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和采用的机制,并分析每个案例对共享机制构建的启示。
第五章基于前述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的研究结论,从构建依据、构建原则和构建过程三个方面设计了共享机制的构建思路,并构建了由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构成的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机制体系。最后,从构建“互联网+”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服务生态、建立智力资源共享的机制、重构教师和学习者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教育智力资源共享常态化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基于对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总结了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预测了未来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研究的发展趋势。
张进良,教育技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技术应用方向)”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大数据分析、农村教育信息化等,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为20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获湖南省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南省第十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各一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研究述评
第一节 “互联网+教育”相关研究
第二节 智力资源共享相关研究
第三节 “互联网+”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相关研究
第四节 对本书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理论框架构建
第一节 教育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理论内涵
第三节 “互联网+”对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支持
第四节 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分析方案设计
第二节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跨区域教育智力资源共享
第三节 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区域教育智力资源共享
第四节 促进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城区教育智力资源共享
第五节 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名校教育智力资源共享
第六节 案例分析总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构建
第一节 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的障碍分析
第二节 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思路
第三节 宏观层面的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
第四节 微观层面的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
第五节 促进教育智力资源共享常态化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互联网+”教育智力资源共享访谈提纲(面向教育管理人员)
附录2:“互联网+”教育智力资源共享访谈提纲(面向校长、主任)
附录3:“互联网+”教育智力资源共享访谈提纲(面向教师)
附录4: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5: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