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知名心理研究员、咨询师迈克尔·索伦森耗费五年时间、通过总结归纳500多个咨询案例,书写的提升人际关系的非暴力沟通宝典。通过练习可以轻松驾驭正向对话中的关键——四步认同法,不仅可以化解误会、安抚情绪情绪,也能成为别人愿意打开心扉倾诉的聊天高手。从约会、婚姻到重大商业决策的交流的过程中,保持头脑清晰,说话变得更有条理。巧用正向对话,帮你改善职场与生活的人际关系,提升亲密关系的幸福度,开启高效能人生。
的确,我不是心理学家,也没有给名流巨子或大牌
首席执行官做过顾问,我的名字后面也没有“专家”二
字。老实说,我在智力、天赋或能力方面和大家没有什么
不同。不过,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从四年多的治疗和辅
导中得到的知识和见解,以及反复试错中的那些荒诞不经
的经历。我从十几本相关的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真知灼见和
实践案例,从与专业人士长达五百多个小时的讨论中提炼
了关键的原则,并且通过数千次的实践调整,证明了这些
方法的有效性。姑且先相信我吧。慢慢地,你会沉迷其中
的。在此,我向你保证,这绝对不是假大空的东西。
你肯定已经注意到了,这本书很薄。我也曾想过添加
一些额外的(实际上是不必要的)章节、故事和逸事,让
书变得厚起来。因为,根据惯例,书架上的书越厚,越显
得高大上,对吧?然而,一本只需要五十页就可以把问题
说清楚的书,却硬要拉长到三百页,这样的书我是不会去读的。所以,这本书绝对不会人为地拉长。
相反,我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你马上就
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因为,说到底,要想知道书中提到的
原则是否和我所说的一样强大,唯一的方法就是亲自去尝
试,去练习,去运用。书中收录了我认为有价值的故事和
研究,目的是能让大家一口气读完(比如,花一个周末就
可以读完)。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重温一下。
在开始阅读之前,你一定要知道,这些原则不会立
刻解决你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不会立刻治愈你的
所有疾病,也不会立刻让你变得好看。但是,它们会改善
你的人际关系,增加人们听取你建议的可能性,增强你支
持帮助他人的能力,并有助于你更加从容地应对激动的情
绪。我亲眼见到它们在我的身上和很多人的生活中创造了
奇迹。这些原则一再应验。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它们,是绝
对不会失望的。读了上面这句话的人大都会说:“当然,人们渴望
得到倾听,这并不奇怪。如果我善于倾听,人们会更加喜
欢我,更加尊重我。”这种说法固然没错,但并不完整。
请注意,“得到倾听”之后还有一部分,而且,我个人认
为,这一部分更加重要,那就是“得到理解”。这表明
“得到倾听”和“得到理解”是有区别的。作为人类,二
者缺一不可。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他听清了你说的话,却似
乎没有明白你的意思?或者,他可能理解了你的观点,但
显然与你当时的情绪或情况无关?那人只是听清了你的话语,却并没有真正理解你的意思。我知道,“听觉”从技
术上讲是一种“感觉”,即借助耳朵,我们能够听到声
音。但是,在口语中,我们经常说I hear you(我听到了,
知道了),来表示I understand you(我理解你)或I know
where you’re coming from(我明白你的意思)。这就是我们
渴望的那种倾听—一种真正的理解和共鸣。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你如何才能让人感到他真的得
到理解了?这就是真正有趣的地方。世界上善于倾听的人
不光是倾听。他们一边倾听,一边理解,一边认同,而认
同则是秘密武器,是神奇的配方。
不要只是听,要说点什么
不久以前,我和一位女士约会。她很擅长倾听,却不
懂得认同。每当我向她讲述一个令人兴奋或非常痛苦的经
历时,她总是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等我讲完之后,她又
会木呆呆地看着我,好像在说:“你讲完了吗?”
一天晚上,我终于崩溃了。当时,我给她讲了一件令我特别兴奋的事情。讲完之后(我稍微平静了一点,因为
讲故事时我会变得异常激动),我看着她。可是,映入我
眼帘的依旧是那种茫然的表情。“棒!”她淡淡地说道。
就这样,再也没有二话。
我停顿了一会儿,期待她能够说出“太令人兴奋了”
或“那你后来做了什么”之类的话语,或者至少让我知道
她真的在乎我刚刚分享的东西。我可是一口气说了好几分
钟,一个简单的“棒”字绝非我所期待的反应。
可事实就是这样。
她只是回过头来看着我,脸上带着同样平淡(尽管好
看)的表情。最终,她问:“怎么啦?”
好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静静地听我讲着故
事,没有插话,一个字的回应也显得挺可爱的。我还期待
什么?
在我们相处的这个阶段,我所期待的—也是真正
渴望的—是认同。我希望她能认同、理解并分享我的兴
奋。我给她讲这个故事,不是因为我爱说话;我给她讲这
个故事,是希望她能看到我的兴奋,并分享我的情绪。我希望我们能通过我的经历产生共鸣。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像任何一个健康、高效、
有责任心的人一样,开始漫不经心地浏览社交软件。几分
钟后,我看到了《商业内参》上一篇文章的链接,标题是
《科学表明持久的情感生活可以归纳为两大基本特征》。
出于好奇,我点开了链接,并开始阅读。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成
果。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戈特曼对几千对夫妇进行了研
究,试图找出维系情感生活的秘诀。为了破解健康持久的
情感生活的密码,戈特曼及其同事把他们所在的华盛顿大
学的实验室装扮一新,看上去与一家漂亮的客栈无异。他
们邀请了一百三十对新婚夫妇,让他们在这个幽静的地方
度过一天。然后,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即大多数人在周
末所做的事情—做饭、聊天、打扫卫生、闲逛,等等。
戈特曼在观察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在整整一
天里,夫妻双方都会提出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小请求。
例如,丈夫会看着窗外说:“哇,瞧那辆车!”不过,他
的焦点并不在车上,而是希望妻子能有共同的兴趣,与之呼应。他希望通过汽车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哪怕时间不
长。戈特曼将这些“联系请求”称为“投标”。
妻子可以选择积极回应(“哇,太美了!”),消
极回应(“哎,太丑了!”),或者被动回应(“嗯,不
错,亲爱的。”)。戈特曼将积极的回应称为“趋向”投
标人,将消极和被动的回应称为“背离”投标人。事实证
明,夫妇对这些“投标”的反应决定了其婚姻是否幸福。
戈特曼发现,在六年的随访期内离婚的夫妇,其“趋
向”投标人的概率是33%。这意味着他们的“联系请求”
只有十分之三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即引起了对方的兴趣和
同情1
。
相比之下,六年后仍在一起的夫妇,其“趋向”投标
人的概率是87%,这意味着婚姻健康的夫妇十有八九会满足
伴侣的情感需求。
现在问题来了:通过观察这类互动,戈特曼显然可以
预测夫妻(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也无论是年轻的
还是成熟的)在几年后是否会分手,哪些夫妻虽然在一
起却并不快乐,哪些夫妻既在一起又很快乐,其准确率高达94%。
当我坐在电脑前阅读这篇文章时,突然眼前一亮,一
股洞察和认同(带着一丝证明)的浪潮淹没了我的身体。
这正是我的情感生活中所缺少的东西!我确实每天都频繁
发出“投标”邀请或“联系请求”,但我女朋友“趋向”
我的次数却少得可怜。
此时,我对认同这一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了,而且也很
擅长“认同”他人。然而,让我不明白的是自己什么时候
需要认同。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渐渐明白,戈特曼所说的
“趋向”某人,是对“认同”的另一种描述,即对他人的
评论、请求或情绪表现出兴趣,并肯定其价值。
这一新的见解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现实:认同对
于建立健康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
任何一种关系来说都是如此,无论是情侣关系还是其他关
系。因此,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想善于倾听,必先学
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