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大夏书系·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 读者对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本书系统梳理了教师教育写作的价值,并将教师教育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教育文体一一打开,提炼出其中的写作之道。全书从重识教育写作展开,按照教育论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文献综述、调查报告、校园通讯等一一展开,使教师的写作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帮助教师更好地走向写作之路、成长之路。
这是一本写给一线教师的教育写作工具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写作”正在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写作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每天需要面对的事情。本书作者长期关注教师写作问题,深知教师写作的痛点,按照教育论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文献综述、调查报告、校园通讯等文体,结合实例,为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可以切实解决教师“写作难”的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提炼和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建设自己的写作园地。
序一 专业表达的快乐旅行
成尚荣
颜莹老师是《江苏教育研究》的编辑部主任。最近,她写了一本关于教师成果表达的专著。我提前读了,有个突出的感觉:写得很专业,有学术的含量。专著里列举了不少教师的故事和案例,都很贴切,很典型,用老师们的话来说,很接地气。读这本专著,我似乎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旅行了一次,很高兴。尽管爱因斯坦说,“我喜欢旅行,但并不喜欢到达目的地”,但我还是有到达目的地的感觉,仍然是欢喜的,当然,目的地一直在远方。
福楼拜的一句话,我一直铭记着:“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就颜莹而言,她已将审稿、编稿、指导作者,以及自己著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了,如今她又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指导教师,让大家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学会专业表达,进行积极意义上的充分建构,在更高的价值层面,让生活方式闪烁专业表达、专业生活的光彩。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颜莹的这本专著,我称之为教师专业写作、专业表达的指南。
首先,它是一个动力源。教师是实践者,阵地在课堂,任务是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还需要写作、专业表达吗?颜莹真诚地告诉大家,这是教师完整生活的一部分,是专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成功的必由之路;写作需要天赋,但更需要后天读书、思考、表达的磨练;教师要克服专业表达方面的茫然感、挫败感、无能感,就要跳出狭小的窠臼,实现写作困境的突围,进而实现超越与跃升——从教学者走向研究者,而“写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身份转变的鲜明标志。这样的超越,用博尔赫斯的话说就是:从这扇门走到另一扇门,就完成了一次宇宙旅行。颜莹的这本专著正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教育的“宇宙旅行”之门。在为什么要进行专业表达方面,她的阐释是真诚的、深刻的。
其次,这本专著,是教师专业表达的工具箱和脚手架。何为专业表达?如何进行专业表达?颜莹从文体上进行分类讲解:旨在、重在讲述与发现的教育叙事;旨在、重在从实践走向研究的教学案例;旨在、重在转识成智的教学论文;旨在、重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研究的文献综述;旨在、重在用证据说话的调查报告;等等。专业表达文体的分类合理、科学、清晰,建构了教师专业表达的体系。如此,教师的专业表达就不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而是建立起自己专业表达的框架,从中选择自己的表达倾向,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颜莹给了教师专业写作的有效路径:深耕—深思—深描—深构。所谓深耕,是指要在教学的原野深深扎根,从实践的土壤里汲取丰富的水分与营养,只有深耕细作,才能有厚实的基础;所谓深思,是指对现象、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与剖析,从熟知走向真知,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所谓深描,是指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显微研究法”,以小见大,以此类推,揭示本质,探索规律;所谓深构,是指教育生活意义的充分展开与深度建构,发现教育生活的价值所在。颜莹交给了我们一个工具的百宝箱,也为我们搭起了脚手架。工具箱、脚手架让老师们摆脱了专业表达的无能与无奈。
再次,这本专著是教师专业表达的资源库。书中的诸多叙事、案例、论文我看了以后都很感动,也深受启发,颇受鼓舞。这些来自一线教师的写作案例有个共同的特点:鲜活。它们来自教师生活的田野,是田野里生长起来的绿芽、青苗、红花、硕果,满溢着泥土的气息,展现着美丽的朝霞、清莹的水滴、灿烂的阳光、满满的希望。这些写作案例是颜莹结合自己的工作,精心加以挑选与淘洗的,具有典型性,因而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示范性。颜莹对这些不同文体的写作案例进行了解读,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点、例文的赏析、比较评析,展现写作经历,加以概括、提升,再次跃迁。这么丰富的资源以结构化、序列化的方式呈现,像是一面面镜子,使读这本书的人既发现了别人,也照见了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通过专业表达,教师也在自我启蒙。这本专著正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专业表达的自我启蒙。
关于写作,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略萨曾经有个精彩的比喻:我的讲话好像是写给文学的情书。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感受一下读情书的味道。刘海粟,这位美术大师,这么指导他的女儿画画:胆子要大,格局要大。我们也不妨从这个角度去感受一下专业表达的胆量与格局。当然,不要忘掉专业表达的“法则”与品质:学术规范。
好了,我又旅行了一次,下一个旅行的目的地:读到更多教师更好的专业表达的作品!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序二 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的阅读回应
薛法根
颜莹说她在写关于教师写作的书。我觉得这个选题好是好,就是有点“冒险”。你想,很多老师的“老本行”就是教别人写作,虽说不一定是行家里手,但至少对那些写作“秘诀”略知一二。你讲得再好,老师们也不一定会觉得新鲜;即使觉得新鲜,也不一定会相信。就像有一位教研员,给老师讲如何上好课,讲得头头是道,冷不防有人接了一句:“那你来上上看!”如果没有一点真功夫,岂不是下不了台?
现在,颜莹说她写完了,我颇感意外。读到书稿,质量很高,我觉得自己的担心都可以放下了。或许,这得益于她从教学一线到杂志编辑的丰富经历。她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在“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又连续三年获得“师陶杯”征文一等奖,是一个优秀的“作者”;之后的十多年,一直在《江苏教育研究》做编辑,阅稿、改稿无数,是一个优秀的“编者”。谈教育写作,她是有底气的。更重要的是,她的心里一直装着“读者”,装着那些在教学一线的普通老师,期待他们“在写作中不断实现着思想与实践的创新与飞跃,不断走向优秀、遇见更好的自己”。
为你解惑
有人说,教写作必须解答三道题: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我们往往纠缠于“写什么”与“怎么写”,偏偏忽视了“为何写”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实,“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而“为何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因为它关乎写作的价值观与动力源。教师的教育写作,无论是写教案还是写论文,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评职称,满足一时之需,那么写作就是一块“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便扔掉了。如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或者实现自己的教育人生,那么写作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内生力”,“力”增强了,“路”自然就走得远了。不幸的是,我们常常把教育写作当作“敲门砖”,需要时才想起来“抱佛脚”,自然就成了一件“苦差事”。怎样才能解脱这种教育写作之苦、之痛呢?本书为你解了惑,那就是找到写作的意义感。有一句话说得好:“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让生活的每一天变得更有意义。”对于教育写作来说,有一个为之奋斗的教育梦想——专业成长,就能让每一次艰苦的写作变得更有意义,痛并快乐着。
书中,颜莹将这个朴素的道理写成了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写作。她站在美国学者波斯纳“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又往前迈了一小步,加上了“写作”。就是这一小步,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了一次大飞跃,不但让教师在反思中“跳出了实践时的行动逻辑和细节泥沼”,而且让教师“将零散的经验进一步明晰化、系统化和结构化,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更可贵的是“让教师的‘个体经验’转化成了‘公共知识’”,进而“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颜莹的这一番论述,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让我们对教育写作的认知一次次地翻新。我不由得想起我的导师庄杏珍,她曾经两次赴北京,跟随叶圣陶先生编写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她在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把握及对语文教材课文的解读方面,是那一代特级教师中的杰出代表,她所上的《夜宿山寺》等语文课,精彩纷呈,堪称经典。遗憾的是,庄老师的语文思想和宝贵经验,没有通过教育写作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提炼,散落在语文教学的历史长河里,未能化为更多教师的实践智慧。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相信庄老师一定会写下属于她的语文世界,给后人点亮一条语文教学的正道。
幸运的是,我在成长过程中,遇见了很多“贵人”,无论是成尚荣先生,还是杨九俊先生等,都时常提醒我,要常写好文章,要多写代表作。记得2010年,我一时忙于学校管理,疏于语文研究,一年才写了两三篇千字文,成尚荣先生特地托人带话:“法根,今年我好像没在杂志上看到过你的名字啊!”我深感惭愧,写得少,说明做得少、想得少。教育写作,唯有坚持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才能从平庸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是的,教育写作,往小了说,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但是往大了说,也是为了教育的发展。只有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的未来才有希望。
古人云,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教育写作,并非要追求一种“不朽”,而是要追求一种“勿忘”,“勿忘”教育中那些曾经感动我们的日子,“勿忘”那些曾经激励我们的思想,“勿忘”思想背后的每一个奋斗场景以及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我常常这样想,有一天我老了,老得再也讲不了课,再也走不动路,也可以在阳光满地的午后,拿出自己写下的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心满意足地翻阅着、回忆着,对自己的儿孙说:“我的一生,终于没有白活!”
教你方法
怎么写?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简单,关于写作方法的书刊不计其数,仅一部《文心雕龙》,就可以传授你写作的“三十六计”;说复杂,没有哪一本书可以一次性地解决你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似乎那么多的招数都不管用了。在教学上,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育写作也是如此,关键不在于用哪一种写法,而在于知道有哪几种文体,每一种文体又有哪几种写法。颜莹深知“读者”的心思,分门别类地解答了“怎么写”这个问题,详尽介绍了“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文献综述、调查报告、校园通讯”六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与学术规范。说实话,读完这些文体的特征及写法,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汪曾祺曾说,写作其实很容易,就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个“调子”。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就有不同的“调子”。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开了每一种文体的“写作密码”:教育叙事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教学案例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生”;教学论文是“问题解决与理性思辨”,要实现思维、逻辑、言语的“三重转向”;文献综述是“在梳理中发现”,要做“程序清晰的行动”;调查报告是“基于调查的研究”,要“用证据说话”;校园通讯是“讲述学校那些事儿”,要用专业的话说专业的事。
看看这些文体的特征表述和写法要诀,要言不烦、一语中的,道出了我们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话。好的文章,好的专业书,不是“闭门造车”似的“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来的。用颜莹的话说,就是形成自己的“扎根理论”,文章的“根”是扎在自己实践的土壤里的。我最敬佩的是水稻专家袁隆平,他的论文是在水稻田里“种”出来的。教育写作,就是要先“做”出来,再“写”下来,这可谓是颠扑不破的写作“真经”。我至今还记得老校长姚荣荣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教得好,才能写得好。”无论是写教学论文还是写教学案例,我都结合自己的课例来分析阐述,做不到的话不说,没有用的话不写。教育写作,不是文学创作,来不得虚构,做不得假。让事实说话,用证据分析,扎扎实实地“做”,老老实实地“写”,这应当是教育写作的最高境界。
我清楚地记得,颜莹不止一次地来到我们学校,和青年教师一起谈教育写作。她手把手地教老师们练习各种文体写作,一次又一次地指导老师们修改自己的文章。本书中,我看到了举例中呈现的王晓奕、王丽萍等老师的教育叙事及教学论文,特别是那篇“一文三改”的案例,似乎再现了颜莹和老师们在一起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的场景,我感到分外地亲切。好的文章,一定可以让你重温教育的岁月,一定可以让你看见作者的身影。是的,本书正是颜莹在和老师们的共同切磋中“做”出来的,那些鲜活的案例,就是最好的明证。由此,我越来越喜欢巴蜀小学的那一句办学格言:教育是“做”的哲学。
预见未来
教育写作,对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就像吃饭、睡觉那么自然。如果真的可以这样,那么就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你真的可以成为自己希望的那个人。我的大学导师朱永新教授曾经在“教育在线”上与人打赌:每天写500字教学反思,坚持三年仍一事无成的,他愿意无条件赔偿。果然,很多人试着每天写500字。有的不到一年,便大有长进;有的不到两年,便成了骨干;有的不到三年,居然写成了一本书。当年参加打赌的,很多人都成了特级教师,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当初在“教育在线”开了专栏,积累了几万字的教学思考,整理后就是一篇篇的教学论文。教育写作,重要的是写起来,从每天500字开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美好就在你的教育写作中悄然来临。
读好书,可以让你从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预见最美的未来!
(薛法根,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序三 教育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
姚卫伟
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下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成长,一是站稳课堂,二是写好文章。事实上,二者相比,后者往往更容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拦路虎、绊脚石,成为教师很难迈过的一道“坎”。有的老师说,不是不愿写,而是没时间写;不是不想写,而是不会写;不是没有写,只是写不出水平、看不见长进。对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学术写作训练的一线老师来说,教育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
从不愿写到愿写,从不想写到想写,从不会写到会写,自己摸索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甚至较长时间都会在黑暗中徘徊。颜莹这本书,是一部引领教师突破“教育写作的现实困境”,助力教师从平庸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教师专业写作指导书”,这本书从认知的转变、方法的掌握、成果的呈现三方面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教育写作的功能、特点和价值,系统、清晰地解构了教育写作的方法,帮助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令人惊喜。
与其他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著作相比,这本书有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从学术著作的视角看,这本书是“深入浅出”的成功范例
教育写作本身是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空白点,较少有学者专门涉及、深入研究。作者因为有着一线教师的职业经历,又多年从事教育期刊的出版、研究工作,因此对教师教育写作形成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让全书处处闪烁着观点的光亮。
如“理论工作者与教师的写作差异正是教师对职业身份的应然回应和作为实践主体的必然选择”,这个带有哲学意味的表述有利于从理论的角度厘清教师专业表达的性质和特征,引领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写作,并自信地走向对自身鲜活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如“教育写作是个体经验向教育生产力的转化”“是创造性教育生活的敲门砖,能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体会到创造的欣喜和成长的幸福”……这些新颖的观点是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理解凝练出的关于教育写作的独特见解,鲜明的观点伴随透彻的阐释,让实践感受升华为理性观点,这是一部有价值的专著的典型特征,也使该书具有了较高的学术含量。
该书有严密清晰的逻辑架构与完整体系。作者融合教育经验和编辑经验,以哲学思维提炼核心观点,通过系统建构形成功能耦合,将零散材料集成并转化为教育写作的专门话语。全书八大章,第一章谈认识,中间六章分类解构写作方法,最后一章说规范。目录中所呈现的框架及内容就像一篇精美的学术小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也言之有形。特别是本书对教育写作的六个类别分“文体”进行系统建构,很有“教材范儿”,这不仅是作者关于教育写作的一种创见,也填补了目前教师教育写作的研究空白。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谈教育问题深入深出不好,浅入浅出不好,浅入深出更不好,还是深入浅出好。一本好的教育理论书的理想状态,是既能提高,也善普及,但亦为难度所在。有些“深入深出”的理论书,自有它的价值,只是老师们觉得阅读难度大,难以领悟和运用,因而难以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学术生产力。本书却给老师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本“看得懂”“特别接地气”的专业书籍。究其原因,一是该书敏锐地抓住了教师写作中的共性问题和普遍问题。如“教育写作是否多写就能写好?”“难以实现对经验的提炼怎么办?”“教师突破教育写作困境有哪些关键点?”二是一个个来源于教师的案例分析让一线教师觉得分外亲切。其中,既有对像李吉林这样的名家的写作案例的分析,也有对普通教师写作案例的剖析。特别是“一文三改”“作者亲历”等一线教师的真实写作过程的展现,让读者在欣赏中领悟到教育写作的真谛,对教师写作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以写作专业的眼光看,这是一本在表达方式上既有尺度又有温度的书
说有尺度,不但是指书中许多精当的议论中蕴含着鲜明独到的观点,还因为它对教育写作的类别、类型做出了区分与界定,让写作者也有了能够遵循的“文体感”——这就叫“教育叙事”,那就是“教学案例”的样子,“教育论文”的规范必须这样做,“文献综述”的学术性应这样体现,“调查报告”的材料使用应该这么做,“校园通讯”的专业性应这样体现……这样的写作方式让教师在写作时“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学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写作水平。
如果说尺度的建立让教育写作具有了可以遵循的规范,那么,该书的“温度”则表现为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在论证的方式上注入了情感的元素。有的章节很有场景感与画面感,一些重要的观点都是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在正反对比的过程展示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领悟。尺度与温度的结合,条分缕析的说理和情景再现的事实讲述相得益彰,使该书既做到了“建立明确的观点”,也做到了“艺术地生成篇章”。有一位教师在读后感慨道:“感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位专家,能如此想我们之‘困’,为我们所‘不能’。她了解我们基层教师的内心和现状,知道我们的困惑与无奈,真诚给予有力指导和支持。阅读这样的书不仅可以在技能上获益,还可以体会到内心的幸福。”
尺度与温度的融合,不仅让原本教师惧怕的写作研究变得可感、生动,也让这本书在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阅读反响。这才有了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在该书序言中所描述的美好景象:阅读此书,仿佛进行了一次“专业表达的快乐旅行”。亦如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阅读该书后写下的感受:阅读此书,我们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以出版专业的眼光看,这是一本既满足需求又创造需求的书
有人用经济学中的一个词“功用”来描述网络时代的读者需求,但用“功用”来丈量读者需求并不准确,也不现实。颜莹的这本书还是用“效用”来说明更合适。对读者有用、有效是该书成功的根本支撑。其实,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写作不是你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而是无法回避的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写作及学习教育写作是教师的刚性需求,书中许多“硬核”的方法满足了教师的这种需求。
但该书更高的价值是不仅满足了教师的学习需求,更引领、创造了教师的发展需求。它会让许多一线教师因“学会写作”而产生写作兴趣,因体会到“写作有用”而重新认识自己。正如一位老师所说,通过学习教育写作,在实践—思考—写作—提升的规律性循环中更快地突破了自己原地踏步的怪圈,突破了职业倦怠的瓶颈,感受到教育的千般之美。从这以后,或许我们可以共同期待:更多教师在学习教育写作、进行专业表达的过程中真正体认到教师职业的自豪、教育的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姚卫伟,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原主编,著名教育出版专家)
颜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审。近年来,着力研究教师优秀教改成果的专业表达,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编辑学刊》等核心期刊。专著先后入选“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国教师报2022年度十本书特色榜单”,获华东地区2020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曾获全国教育理论刊物优秀编辑、华东地区期刊优秀主编、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编辑、首届江苏主题宣传好文章策划编辑等荣誉称号。
目 录
序一 专业表达的快乐旅行(成尚荣) / 001
序二 遇见更好的自己(薛法根) / 005
序三 教育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姚卫伟) / 011
第一章 重识教育写作
第一节 为何与何为:对教师教育写作问题的再认识 / 001
第二节 教育写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008
第三节 教师教育写作的现实困境与突围 / 016
第二章 教育叙事:讲述与发现
第一节 文体特征:感性与理性的交织 / 025
第二节 写作方法: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 041
第三节 例文赏析:叙事何以动人 / 049
第四节 例文评析:叙事背后的道理 / 055
第三章 教学案例:从实践走向研究
第一节 文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 / 063
第二节 写作方法:创生实践,创生精彩 / 069
第三节 对比评析:两种不同类型教学案例的写作分析 / 084
第四章 教育论文:转识成智的专业表达
第一节 文体特征:问题解决与理性思辨 / 103
第二节 写作方法:思维、逻辑、语言的三重转向 / 118
第三节 一文三改:一篇教学论文的“蜕变” / 128
第五章 文献综述:对已有研究的研究
第一节 文体特征:在梳理中发现 / 157
第二节 写作方法:程序清晰的行动 / 167
第三节 见微知著:“管窥”文献综述 / 177
第六章 调查报告:用证据说话
第一节 文体特征:基于调查的研究 / 189
第二节 写作方法:过程与结果的高度融合 / 193
第三节 作者亲历:我是这样写调查报告的 / 203
第七章 校园通讯:讲述学校那些事儿
第一节 校园新闻:讲述校园里的新鲜事 / 214
第二节 学校报道:塑造美好学校形象 / 222
第三节 人物通讯:让身边人“立”起来 / 231
第八章 学术规范:遵循专业写作的“法则”
第一节 摘要与关键词:论文的“核心图像” / 239
第二节 参考文献:论文写作的信息清单 / 243
第三节 投稿规范与技巧:细节决定成败 / 252
教师教育写作的现实困境与突围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当下“过剩的教育”“过剩的研究”,“贫乏的写作”在教育研究中尤显刺目。教育研究者更关注“怎么看”(理论),一线教师更关注“怎么做”(实践),而“怎么写”(对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的专业表达)却成为“教育学研究体系内的‘边缘问题’甚至‘盲点问题’”。相对于教育经验和研究方法的繁盛,如何表达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却被忽视,要么被研究者和实践者降入“技术层面”,认为“多写就能写好”,要么被认为“纯属天赋”不可学,造成长期以来教师在专业写作中近乎群体性的“失语”,以及畏难心理。
相对于教师的其他专业能力,如上课、教育学生、班级管理等,教育写作能力是广大教师专业能力中相对薄弱又难以有效提升的一块短板。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写作究竟“难”在何处?
一、教师写作的现实困境
1.难以捕捉教育情境中的写作问题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个人心得”或是“实践经验”,可当教师想要分享这些“经验”或是“心得”的时候,往往会用“我上次是这样上这节课的……”“我遇到这件事是这样处理的……”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习惯性地用“过程描述”来替代“经验分享”,因为在大多数教师的潜意识中,经过即经验,认为“我与你分享我成功的过往,你就能从中获得我的经验”。
其实,所谓经验一定是针对“问题解决”的,能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或思想才能成为“经验”。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是教育事件是一个综合载体,这个载体中蕴含着很多教育问题和经验,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和提炼。因此,单纯描述或记录一段教育教学过程,并不能明确表达出其中的合规律的经验。教育写作的实质是教育问题的发现、剖析和解决,根本目的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和传播。因此,通过写作,应当表达出:自己发现或者想解决的教育问题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是怎么想的?在实践中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方法有效吗?原因是什么?……只有当教师能够准确归纳出问题,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文章才能对他人有启发,产生真正的社会意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教师的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无法深入;有的教师洋洋洒洒地把自己颇为得意的教学过程记录了几页纸,收到的仍然是一封封退稿信。捕捉、聚焦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真问题,需要敏锐的教育意识和眼光,而大多数教师由于缺少反思日常教育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不足,因而难以捕捉教育情境中有价值的问题。
2.难以实现对经验的提炼与表达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写作最困难的部分是理论阐述和经验提升,大多数教师用“没有理论”来描述这种困难。教育写作之所以是一种专业能力,在于无论是以何种文体写作,都需要基本的教育理论作支撑。没有基本的教育理论常识,没有广泛的相关知识积累,写作时就会出现“有货倒不出”“有理说不清”的状态。明明有一个生动的教育故事,却无法诠释出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明明上了一节激动人心的好课,可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说起;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却难以证明这些方法是科学的,可以推而广之。对教育教学的某个问题或领域进行了深度研究和探索后,对如何形成体系,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更是感觉无从下手。
写作中不会进行理论阐述、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无法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等困难成为教师教育写作中“说不出的痛”。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专业阅读与积累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理解与运用理论的水平有限。因此,很多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无法总结、提炼,再迈进一步。而无法梳理、提炼的实践经验,很难再有新的发展。因此,难以跨越经验与理论的藩篱,很多时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也成为教师写作中的最大难题。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尽管只是一位小学老师,却在权威教育期刊《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过13篇关于情境教育的研究论文。有专家说,这13篇论文就是李吉林老师研究情境教育的“13层台阶”,这些台阶帮助李吉林老师从一个情境教育的实践者成长为有理论、有实践、会总结、善表达的情境教育学家。
3.难以实现写作的创新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教师教育生活的核心要素亘古不变,教育生活的基本内容和节奏也是稳定和规律的。很多教师在写作时发现,想有创造性的发现和表达非常困难。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无法实现写作的创新呢?
其实,教师教育写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进行理论创新,更不能进行“想象性创新”,而是要通过写作,发现教育教学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理解和思考,进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升华自己的教育生命。因此,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是教师教育写作的“源泉”。有很多基本的教育教学问题,比如,如何提高家庭作业的“含金量”、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序和有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等,是每一个时代、地域、学段的教师都要面对的,可以成为教师研究和写作的永恒主题。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育写作的新意不在于搜寻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命题或新领域,而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进展、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具体情境,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实践,这就是写作创新的基石。
例如,“补差”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哪个教师的班上没有几个令人头疼的“差生”呢?不同时代的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相同。过去教师大多采用的是为学生补课的方式,用时间、知识的叠加解决问题。而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更多的教师会把家校合作、网络教育等方式运用到补习中来。一位教师在学习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相关理论后,运用相关研究成果,为班级中不同类型的“差生”设计了不同的补习方法,高效提升了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让他们获得了明显的学业进步。基于这样的实践,他可以撰写题为“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理论关照下的小学学习发展滞后生的转化”的文章,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其他教师带来新的启发。
因此,尽管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规律、基本方式和实践有其稳定性,但时代在前进,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发展,儿童在变化,教育技术手段在更新,教学方式在改变……教师只有在变与不变中进行尝试,寻找突破,教育写作才能具有深度和新意。
4.难以进行规范的专业写作
写作是将内心的言说转化为外显的语词,需要接受语言的规范和逻辑的约束,写作的过程既是内在思想条理化、深刻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表达规范化和精致化的过程。教育写作的最终成果有很多样态:调查报告、教育评论、教育案例、教育论文……不同文体的本质特征和写作方法不同,写作要求和规范也各不相同,只有熟知各类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规范,教师才能根据写作素材,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的体例进行专业表达,让写作内容与形式更适切。
除了写作内容与形式的适切外,写作规范的缺失也是教师教育写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教师接受过很多写作训练,各类教师培训也参加了不少,但专业的教育写作方法指导接触得并不多。因为缺少教育写作的相关常识和训练,所以教师一提起笔来,就发现一堆问题出现在自己面前:教学案例是怎么回事?摘要该怎么写?参考文献就是注释吗?……很多教师把摘要当作论文导引来写,教育论文成为教学实录、教学过程的堆砌,教育叙事写成了抒情散文,教学案例成为没有背景交代和主题的“肉夹馍”(开头+教学过程+结尾),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很多专业研究人员因此诟病一线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写作缺乏规范。
如何才能化解教师专业写作之“痛”,让教师补上自身专业发展能力结构中的这块短板呢?这要求教师不单要学习写作技巧,更要在教育生活中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教师写作困境的突破
1.唤醒自己的教育研究意识,学会观察与积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坚持每天写教育手记,他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中写道:“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教育写作是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一种创作,离不开大量鲜活的教育生活素材,这些素材要靠教师平时点滴的积累。教师应该做个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常看报纸杂志、时政新闻;时刻关注专业期刊的教育动态;学会从日常纷繁的教育现象和事件中发现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问题;学会用写教育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感受和思考,不断培养自己对教育的敏感性,提高自身教育研究的视野、理解力和判断力。当教师的教育研究意识被唤醒,对教育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才会逐渐增强,才能“慧眼识冲突”,从平淡中发现精彩,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那些“值得写的事”。
2.学会追问与思考,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造
教师处在教学工作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占据最佳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工作场域,但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只是一个基础,要想真正开展写作,就要通过追问和思考,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发酵”,在追问中发掘经验里的思想与规律。
教育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教育研究过程的一种回顾、梳理或建构,追问是对教育现象的追本溯源,是一种实践的再出发。教师要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去理解和反思实践中蕴含的问题:努力寻找值得深究的小问题,追究经常困扰自己的真问题,捕捉时代发展中的新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用一些新的做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用教育实践的探索和创新进行创作的积淀,用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展“创作”。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懒得动手去做,哪里会有正确的思想产生”。只有在实践探索和变革中,教师才会收获更多鲜活的、有价值的、深刻的体悟,这些在变革中获得的体验与思考,往往更具研究价值。反之,如果没有学习、思考的习惯,没有尝试的动力,教师的教育生活就会永远是“模糊的旧事”。所以人们常说,好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3.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要想在写作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教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因为“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应该来自‘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对话”。要想随时都能从“文化工具箱”里拿出可用的理论来观照实践,教师应努力保持学习的状态,尽可能广地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如此才能让自己具备深刻的理论洞察力。理论的营养可以让教师从日常实践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去创造新的教育生活。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运用理论观照实践,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揭示内隐于教育现象中的问题和成因。
4.了解教育写作的相关知识,遵循学术规范
教育写作应是教师的职业写作,教育写作的最终成果形式有其多样性,包括教育叙事、教育论文、教学案例等,这些文体各有其文本特征和写作技术。例如教育叙事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教育感悟;教育论文通常是先直接摆明观点,再进行论述和阐释,结合例证来印证观点,思维从抽象到具体;教学案例是通过典型事例来抽取出普遍规律,写作一般运用归纳思维,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等等。教师只有了解这些不同文体的特质和写作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写出好文章。写作时,教师也应当努力遵循相应的学术规范,如正确标注参考文献,采用专业术语表达概念,等等,从而让自己的表达更科学、更准确、更专业。
5.不断锤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写作是一个将自己长期沉淀、孕育、提炼的教育经验、思想和认识“编织”为语言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精心选题、谋篇布局、准确表达等多种技巧与能力。但决定教育写作水平高下的并非写作技巧,而是作者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高下。
教育写作助力教师透过教育现象看清教学问题的本质,发现教育规律,深度理解和解读实践中的教育意蕴。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系统的思维去架构表达框架,组织材料;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论证表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释问题缘由;用强大的概括能力进行提炼总结,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现象的客观分析、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
同时,无论何种形式和性质的写作都离不开语言的包裹,都需要语言技巧,教育写作也需要教师用专业词汇科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创造性表达。因此,除了阅读教育学的相关书籍外,也建议教师多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名人传记等,形成良好的“语感”,让自己的教育写作成果做到“形”与“质”的完美结合。
教育写作萌生于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惊喜和感悟,意味着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正像王维审老师在阐述写作的意义时所言:“因为写作,我的精神世界有了意义上的朝向:一是对教育中那些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细枝末节,时时保持着反思性的警觉,并能用文字充分表达和诠释;二是在教育思考中保持了高度的自我立场,始终能以‘我’的方式教书育人;三是习惯了自我纠错和自我坚守,始终能与世俗的东西保持一段必要的距离;四是有了精神上的自觉,会以自由、创造、给予的人生态度赢得心灵的安宁。”
教育写作从来不是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生活,而是融于教师教育生活之中的专业行走方式。在写作中,教师不断实现着思想与实践的创新与飞跃,不断走向优秀,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让更多的人因此“看见”自己,进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