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尤其是真情,以其可领会、可感通、可引发共鸣而跨越时空,为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所感动,所怀思,情因此具有沟通我们与世界、过去与现在的强大功能。正因为情感这种通古今的特点,才让我们得以从现代情感的视角研究古代情感问题。同时,情又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大到豪迈雄壮的家国情怀,小到细长绵柔的儿女之情,社会生活从衣食住行到礼仪政治,从生活方式到社会组织,从民俗到信仰,中国文化追求的是群体融合、情感和谐的人情社会,呈显的是中国人无处不关乎情的真实人生。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皆蕴含着深层的情感思维,对人的情感问题都有所关涉,因此,关注和研究情感问题,是更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必要途径之一。
然而,情感问题在中国哲学中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感的复杂性首先与情之内涵的多义性、多层次性相关;其次,还体现在中国古代情之情感义在哲学界妾身未明,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对情感问题的梳理、研究,于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意义非凡。情虽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以前人们对情的研究大多仅在探讨人性论时附带论及,将情感视为独立的哲学核心问题展开系统论述的不多。这方面的空白随着1993年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出土而有了改观,但人们对情的讨论依然难以摆脱心性论系统的影响,情作为独立的概念或者情感在传统思想中的独立地位等议题值得作为专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以儒学为例,情感与儒学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两者之间的关联有待进一步进行学理性阐释。因此,回到先秦儒家原典,从源头上对情进行考察就变得非常必要。先秦儒家性情思想虽然属于古典哲学范畴,但它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所关心的一些基本问题始终围绕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理据;它始终植根于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土壤,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探讨人与天、人与社会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并且始终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最终的归宿。因而,其中蕴含着许多合理、普世性的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借鉴。对中国先秦儒家的情感思想进行学理探讨,将有助于跳出心性论的思维模式进行哲学建构,以便最大可能地还原先秦时期文化思想中的情感问题,揭示以往被心性论所掩盖的先秦儒家情感论。本书即尝试以情为节点,链接现代哲学发展的趋势,重新思考人的存在及其中蕴含的传统的思想根源。
(节选自 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