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9.8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创新教材
- 作者:张佩,卢颖主编
- 出版时间:2015/3/30
- ISBN:9787030434708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392
- 页码:448
- 纸张:印 次:1
- 版次:1
- 开本:16开
《免疫与病原生物学》是针对护理专业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而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两篇,共54章?其中第1章至第17章为医学免疫学,包括抗原?抗体?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免疫组织与器官?适应性免疫细胞?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等免疫学基础知识以及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免疫缺陷?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等临床免疫和免疫学应用的内容?其中整合了原《解剖学》和《组织学》中的有关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的内容,保证学生对免疫器官组织学习的系统性;病原生物学则包含了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两部分内容?其中第18章至第49章为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以及真菌学?第50章至第53章为人体寄生虫学,包含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免疫与病原生物学》既保留了传统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教材的基本内容,体现“三基五性”的编写原则,又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适用于各类医学院校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
目录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绪论(1)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1)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3)
第二章 抗原(5)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5)
第二节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7)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8)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9)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11)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1)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13)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14)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作用(15)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17)
第四章 补体系统(18)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8)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19)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21)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22)
第五节 补体系统与疾病(23)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24)
第一节 MHC的基因结构和遗传特点(24)
第二节 HLA与抗原肤的相互作用(24)
第三节 HLA分子的功能(27)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28)
第六章 细胞因子(30)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30)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31)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33)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临床的关系(35)
附: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37)
第七章 免疫组织和免疫器官(39)
第一节 免疫组织(39)
第二节 免疫器官(40)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51)
第八章 适应性免疫细胞(53)
第一节 T淋巴细胞(53)
第二节 B淋巴细胞(58)
第九章 固有免疫(60)
第一节 固有免疫屏障(60)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61)
第三节 固有免疫分子(68)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69)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72)
第一节 概述(72)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72)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78)
第四节 免疫耐受(84)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86)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86)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91)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92)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94)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病(97)
第一节 概述(97)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相关因素(97)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100)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101)
第十三章 免疫缺陷和免疫缺陷病(103)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03)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06)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110)
第十四章 肿瘤免疫(111)
第一节 肿瘤抗原及其分类(111)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112)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115)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学诊断和防治(116)
第十五章 移植免疫(118)
第一节 概述(118)
第二节 移植抗原(118)
第三节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119)
第四节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121)
第五节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122)
第十六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125)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125)
第二节 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130)
第十七章 免疫学防治(134)
第一节 免疫预防(134)
第二节 免疫治疗(137)
第二篇 病原生物学
第十八章 病原生物学绪论(141)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141)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142)
第三节 寄生虫与寄生虫学(144)
第十九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46)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46)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147)
第三节 细菌形态结构的检查方法(154)
第二十章 细菌的生理(156)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156)
第二节 细菌营养与生长繁殖(156)
第三节 细菌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158)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160)
第二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162)
第一节 消毒灭菌常用术语(162)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62)
第三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165)
第二十二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167)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167)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68)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171)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174)
第二十三章 细菌的耐药性(175)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75)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175)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176)
第二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77)
第一节 正常菌群(177)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178)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181)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83)
第二十五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86)
第一节 细菌学诊断(186)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187)
第三节 人工主动免疫(188)
第四节 人工被动免疫(189)
第五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90)
第二十六章 病原性球菌(191)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191)
第二节 链球菌属(194)
第三节 奈瑟菌属(199)
第二十七章 肠杆菌科(203)
第一节 埃希菌属(203)
第二节 志贺菌属(207)
第三节 沙门菌属(210)
第二十八章 弧菌属(215)
第一节 霍乱弧菌(215)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218)
第二十九章 厌氧性细菌(220)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220)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224)
第三十章 分枝杆菌属(227)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227)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231)
第三十一章 动物源性细菌(233)
第一节 布鲁菌属(233)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235)
第三节 鼠疫耶尔森菌(236)
第三十二章 其他细菌(239)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239)
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241)
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242)
第四节 嗜肺军团菌(243)
第五节 铜绿假单胞菌(243)
第六节 幽门螺杆菌(244)
第七节 弯曲菌属(246)
第三十三章 螺旋体(247)
第一节 螺旋体概述(247)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属(247)
第三节 密螺旋体属(249)
第四节 疏螺旋体属(251)
第三十四章 支原体和脲原体(253)
第一节 支原体概述(253)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254)
第三十五章 立克次体(256)
第一节 立克次体概述(256)
第二节 主要致病立克次体(257)
第三十六章 衣原体(260)
第一节 衣原体概述(260)
第二节 主要致病衣原体(261)
第三十七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264)
第一节 放线菌属(264)
第二节 诺卡菌属(265)
第三十八章 病毒基本性状(266)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266)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269)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272)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273)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274)
第三十九章 病毒感染与免疫(275)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275)
第二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278)
第四十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80)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280)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282)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283)
第四十一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285)
第一节 正黏病毒(285)
第二节 副黏病毒(288)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291)
第四十二章 肠道感染病毒(294)
第一节 肠道病毒(294)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297)
第四十三章 肝炎病毒(300)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300)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30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30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307)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308)
第四十四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309)
第一节 虫媒病毒(309)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313)
第四十五章 人类疱疹病毒(316)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317)
第二节 水症-带状疱疹病毒(318)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319)
第四节 EB病毒(321)
第四十六章 反转录病毒(323)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23)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327)
第四十七章 其他病毒(328)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328)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330)
第三节 人类细小病毒B19(331)
第四节 痘病毒(331)
第四十八章 朊粒(333)
第四十九章 真菌学总论(334)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334)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337)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338)
第五十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340)
第一节 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340)
第二节 皮下感染真菌(341)
第三节 机会致病性真菌(342)
第五十一章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347)
第一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347)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350)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352)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354)
第五十二章 医学原虫学(357)
第一节 概述(357)
第二节 叶足虫(360)
第三节 鞭毛虫(365)
第四节 孢子虫(372)
第五十三章 医学蠕虫学(382)
第一节 吸虫(382)
第二节 绦虫(394)
第三节 线虫(402)
第五十四章 医学节肢动物(420)
第一节 概述(420)
第二节 昆虫纲(422)
第三节 蛛形纲(432)
参考文献(440)
彩图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绪论
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多个分支学科并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第一节免疫学概述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免疫(i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原意是指免除赋税或徭役,医学上指免除瘟疫,即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及抵抗多种传染性疾病的能力?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immunesystem),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表1-1)?
表1-1免疫系统的组成
随着人类对疾病发生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免疫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免疫概念除了指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以抵御传染病的能力外,还包括能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细胞?衰老死亡的细胞和其他有害的成分以维护机体稳定的功能?因此免疫的基本功能表现在3个方面:①免疫防御(immunedefense)?指机体阻止外来病原体入侵体内并清除已侵入的病原体及有害物质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可保护机体免受感染?若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病;而若防御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发生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②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是发现和清除体内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肿瘤细胞的功能?此功能失调,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③免疫稳定(immunehomeostasis)?免疫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应答,而形成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tolerance)?机体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机制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若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二?免疫应答与病理性免疫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机体内突变和衰老?凋亡细胞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根据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和作用特征,通常把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两大类?
固有免疫是人类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组织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体表屏障和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体内屏障?体表屏障是机体阻止外来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当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时,体内的血脑屏障或血胎屏障可阻止病原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或胎儿体内,从而保护机体的重要器官或胎儿?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病原体及其感染细胞或自身衰老?损伤及突变细胞的某些特定表面分子,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及抗肿瘤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固有免疫分子包括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以及抗菌肽?溶菌酶和乙型溶素等抗菌物质?固有免疫是经遗传获得的,生来就有,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可即刻发挥作用,不针对某种特定微生物,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也不会因与病原微生物的反复接触而改变,无免疫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与病原微生物等“非己”物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针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的识别,最终将其清除体外的防御功能,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可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antigen)?具有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Blymphocyte)和T淋巴细胞(Tlymphocyte)?根据参与成分和功能,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由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antibody)所介导的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和由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抗体存在于血液和黏膜分泌液中,可特异性识别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分子,并通过各种效应机制来清除携带抗原分子的病原微生物?体液免疫主要发挥抗细胞外微生物感染及中和其毒素的防御功能?细胞免疫针对细胞内微生物感染,T淋巴细胞通过直接杀灭或促进吞噬细胞杀灭受感染细胞,从而起到清除细胞内感染微生物及存储场所的作用?适应性免疫经后天获得,具有特异性?耐受性和记忆性?
固有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和启动因素,适应性免疫的效应性分子又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的发生?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身稳定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当免疫应答强度过高或过低,或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时会导致免疫应答异常,而出现免疫相关疾病?如免疫系统针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伴有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即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应答,损伤自身组织或器官,将引起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dis-ease)?免疫系统因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功能紊乱或功能不全可导致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若免疫系统对由突变的自身细胞不能产生免疫应答而是处于耐受状态,则发生肿瘤?免疫系统针对他人或其他动物的组织或器官也会视为异物而产生免疫应答并引起的移植排斥反应,是导致器官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免疫学应用
应用免疫学理论和免疫学技术,可为疾病的诊断与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的支持?
免疫诊断(immunodiagnosis)是应用免疫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诊断各种疾病和测定机体的免疫状态?免疫诊断对于确定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确定机体免疫状态均有重要作用,此外,也在法医学?人类学及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免疫预防(immu-noprophylaxis)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并消灭传染病的一种手段?天花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就是通过接种牛痘疫苗实现的,这是免疫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通过接种疫苗,麻疹?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等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免疫预防已经扩大到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传染病以外的领域,疫苗的内涵和应用也将进一步拓展?而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是指针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利用免疫学原理,人为地干预或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一种措施?现今的免疫治疗措施主要用于肿瘤?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等的治疗,有些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逐渐形成的?人类对免疫现象的观察?探索和应用最早可上溯至1000年前,我国宋朝真宗(赵恒)统治时期,已有人应用人痘苗预防天花;16世纪明朝隆庆年间,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传至国外?18世纪90年代,英国乡村医生EdwardJenner从挤牛奶女孩SarahNelmes手臂上的脓疱取出牛痘病毒作为疫苗给小男孩JamesPhipps手臂上接种?1798年,EdwardJenner报道了接种牛痘苗可预防天花的研究结果,最终使人类战胜了天花病毒的感染?
19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问世应用,很多传染病的病原体被发现,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奠基人LouisPastuer发现食物腐败和人类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先后制备了炭疽杆菌疫苗和狂犬病疫苗?虽然那时对病毒一无所知,但通过观察,以他们的智慧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和运用了预防传染病的规律?
进入20世纪,逐渐结束了感性认识阶段,免疫学开始进入理性研究阶段?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先后有德国学者E.A.Behring发现抗毒素血清,开创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俄国学者E.Metchnikoff发现细胞吞噬现象,提出细胞免疫理论;法国学者C.Richet发现超敏反应;比利时学者J.Bordet发现补体,并建立补体结合实验;奥地利学者K.Landsteiner发现人类血型抗原;Owen和Medawar发现和证明了免疫耐受,为Burnet提出的克隆选择学说奠定了基础;F.M.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建立了免疫学理论的核心内容;美国G.M.Edelman和英国R.R.Porter发现了抗体的本质和化学结构;R.S.Yalow创立放免测定法;法国J.Dausset发现白细胞抗原;美国G.D.Snell发现小鼠H-2系统;美国B.Benacerraf发现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丹麦N.Jerne建立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学说;德国G.Kohler创立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同时也证明了克隆选择学说的正确;阿根廷C.Milstein发现免疫球蛋白表达的遗传控制;S.Tonegawa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基础;澳大利亚P.Doherty和瑞士R.Zinkernagel分别提出免疫应答的MHC限制性;Steinman发现了树突状细胞;Janeway提出了固有免疫的模式识别理论等?以上科学家均为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免疫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免疫学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未来免疫学还将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也将为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佩)
第二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产生免疫效应的物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抗原具有两种基本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即抗原能与其诱导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的能力?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如病原微生物和蛋白质等?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多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如某些脂类?多糖及药物等?半抗原如与蛋白质载体(carrier)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可具有免疫原性?不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结果不同,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ogen),诱导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是大分子有机的“非己”物质,即抗原的异物性(foreigness)?
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和其与宿主亲缘关系的远近有关,二者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如微生物和异种动物血清蛋白等对人是强抗原);反之则免疫原性越弱(如鸭的血清蛋白对鸡是弱抗原,对兔则是强抗原)?然而,如果自身组织成分发生改变和胚胎期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的正常自身物质,如眼晶状体蛋白和精子等,也可被机体免疫系统当做异物?
抗原的异物性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也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二?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抗原与其受体(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或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高度专一性结合的特性?抗原被淋巴细胞受体及抗体所识别和结合的是抗原的不同构成部位,即抗原决定基(antigenicdeterminant),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一)抗原决定基
1.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表位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单位?表位一般由5~17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由多种?多个抗原表位组成,是多价抗原,可以结合多种?多个抗体分子?一个抗原分子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