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不平等: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对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论述了高校学术职业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探讨了学术职业分层结构与分层文化,科学揭示了高校学术职业分层作为不平等但是必要的学术制度体系的发生机制,解释了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的作用机理,分析了中美两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的历史发展与制度变迁逻辑,总结了中美两国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的基本特征,从学术职位满意度、影响因素、权力、流动性、收入差异和阶层地位等若干领域论证了学术职业分层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在对中国当代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进行理性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创新策略。《必要的不平等: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对将职称和岗位作为主要学术职业分层符号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和岗位分级管理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当代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对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践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适读人群 :高校人事管理人员,教育与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教师和学生,其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研究者和相关人员
《必要的不平等:高校学术职业分层》是国内首次系统研究学术职业分层的学术著作,首次从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入手分析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能够有效指导大学管理实践工作。因此,对于理论发展和实践领域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大学是一个微缩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领导们在开会,或正在前往开会的路上;老师们在上课,或正在前往课堂的路上;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或正在前往实验室的路上;学生正在教室里,或正在前往教室的路上……一切似乎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然而在这个微缩的社会里,同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不平等。对于教师来说,这种矛盾、冲突和不平等的焦点在于学术职业分层导致的收入、资源、声望和权力的差异之中。
学术职业分层是学术系统中最重要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分层在高校学术系统中的反映,体现出社会分层的诸多特点。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直接关涉学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关系,以及最基本的学术阶层利益结构,是学术系统变迁的焦点,其制度变革也必然成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领域和亟须研究的课题。
学术职业分层是高校学术系统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学术职业分层的客观性表现在:自大学诞生和形成以来,学术职业分层就相伴而生,并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意思的是,学术职业分层并不是新的分层代替旧的分层,而是表现在旧的分层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如最初的教授职业出现后,出现了助教职业,在教授—助教职业分层后,副教授、讲师、助理教授的职业形态逐步出现并形成新的分层结构。显然,这是对旧的学术职业分层的补充和发展。学术职业分层与大学内部社会分工、知识的不断增加和分化以及处理高深知识的方式密切相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合理的学术职业分层能有力地推动学术进步和大学发展,形成学术系统所必需的动力机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的形式是不同的,这与不同历史时期高校的历史使命、功能、目标相关。因此,学术职业分层必须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李志峰,男,教育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多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一 社会分工视野下的高校学术职业分层
二 是中国学术职业分层的历史变迁逻辑
三 是美国学术职业分层:比较的视野
四 是中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的实证研究
五 是中国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制度的修正和完善
六 是几所大学教师岗位设置制度的文本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