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品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哈罗德·布鲁姆(1930— ):当代美国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代表作有《影响的焦虑》(1973)、《误读之图》(1975)、《西方正典》(1994)、《莎士比亚:人的发明》(1998)等,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有煸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序言与开篇
论经典
经典悲歌
贵族时代
经典的中心:莎士比亚
但丁的陌生性:尤利西斯和贝亚特丽丝
乔叟:巴思妇人、赎罪券商和莎剧人物
塞万提斯:人世如戏
蒙田和莫里哀:真理的不可捉摸性
弥尔顿的撒旦与莎士比亚
萨缪尔·约翰逊博士:经典批评家
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反经典的诗篇
民主时代
经典记忆:早期的华兹华斯与简·奥斯汀的《劝导》
沃尔特·惠特曼:美国经典的核心
艾米莉·狄金森:空白、欣喜、暗者
经典小说: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和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奇》
托尔斯泰和英雄主义
易卜生:山妖和《彼尔·京特》
混乱时代
弗洛伊德:莎士比亚式解读
普鲁斯特:性嫉妒的真正劝导
乔伊斯与莎士比亚的竞争
伍尔夫的《奥兰多》:女性主义作为对阅读的爱
卡夫卡:经典性忍耐和“不可摧毁性”
博尔赫斯、聂鲁达和佩索阿:西萄语系和惠特曼
贝克特、乔伊斯、普鲁斯特和莎士比亚
排列经典
哀伤的结语
附录:经典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