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开发新探:云南曲靖“866”工程的实践与创新
定 价:58 元
- 作者:赵立雄
- 出版时间:2008/12/1
- ISBN:9787010076102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31
- 页码:199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农村扶贫开发新探》从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出发,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全面、稳定地消除农村贫困是曲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积极创新,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是曲靖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构建和谐曲靖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全书还对曲靖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866”工程的决策由来、基本内容、实践过程、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阐述。
导言
一、农村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
二、曲靖农村扶贫开发的已有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三、曲靖扶贫开发的创新实践
四、本书概要及写作框架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
第一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三节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路
第二章 曲靖农村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节 曲靖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严峻形势
第二节 曲靖农村扶贫开发的有利条件
第三节 曲靖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 “866”工程的内容与做法
第一节 “866”工程的内容
第二节 “866”工程方案设计
第三节 “866”工程的具体操作
第四节 “866”工程的检查验收
第四章 “866”工程的理念创新
第一节 创新的战略意义及扶贫开发理念创新
第二节 “866”工程思路创新
第三节 “866”工程投入机制创新
第五章 “866”工程的运作创新
第一节 领导体制创新
第二节 操作方式创新
第三节 激励机制创新
第六章 实施“866”工程的主要成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人稳定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受历史与自然、客观与主观多重因素的影响,贫困一直是农村发展中的一大难点和突出问题。基于对国情的深刻把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认识,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政策,把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放在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上,从最紧迫的问题人手,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但力度空前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实施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大规模扶贫行动。在政府强力推动和社会积极参与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概括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5年,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开发的阶段。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我国农村有贫困人口2.5亿,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导致农村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奠定制度基础。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农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人均纯收人大幅度提高,使农村贫困问题大面积缓解。1978-1985年的短短7年时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猛降到1.25亿人,下降了50%,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同期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
第二阶段,1986年到1993年,是大规模扶贫开发阶段。经过农村体制改革和采取相关措施,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然有一部分地区发展缓慢,相当落后,一部分群众依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安居的生活,处在绝对贫困之中。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将扶持老、少、边、穷地区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