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汪曾祺在诗、文、书、画、戏、美食和博物等诸多领域的均有所涉猎和创造:他的小说和散文的价值自不必说,他的旧体诗同样出色,这些诗与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描画着一个鸢飞鱼跃的世界。他的字是“《张猛龙》的底子、米字的意思”,自有一番“意足我自足”的流畅、洒脱。他的画不画高、冷、枯、瘦、寒、空的山水,单画寻常却温暖的“人间草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浙江省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西湖文化景观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乌托邦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一种愿景。本书借用西方公共性与乌托邦的思想理念,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乌托邦元素,用于西湖文化景观的公共性阐释,以及西湖审美文化的解析。以西湖文化景观的乌托邦性如何形成为切入口,在中西方乌托邦思想的
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现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学术视野广阔。现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书收集作者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性的专题研究15篇,按各自涉及的范围、领域,编辑而成。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法论、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学术史、近代中国
此书为一系列浙大老先生学术年谱之一种。王元骧(1934年至今)为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中,他既是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建构者。对其学术经历的编年梳理,不仅对王元骧本人学术思想的研究至关重要,也对中国当代文艺学、美学的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该
朱元璋率领群雄平定江南,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一方面,他勤政爱民,修养生息,编户齐民,推行科举,治贪打黑,使明朝渐渐步入正轨,焕发出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他晚年丧子,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稳坐大明江山,制造胡蓝之狱,残暴屠戮功臣。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讲述朱元璋治理下的洪武时代。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火烧
作者袁念琪曾任上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著述颇丰,对黄浦区的历史和文化很有研究。《黄浦别样红》是对上海黄浦区红色文化的别样记录。该书选取建党以来与上海黄浦区有关的人物、事件的片段,反映上海革命历史,既有黄浦的红色遗迹、红色地标和红色故事,又有尘封岁月里的难忘细节、轶事和传奇。作者透过独特和新的观察视角、生动而又翔实的表达
本书为乡村史志文化类书籍,全书记述郭家沟村的发展历程,从建制区划、自然环境、人口姓氏、农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民宿介绍、乡村政事、民情习俗、人物、艺文杂录等方面进行系统记述,揭示淳朴厚道、敢闯敢干的郭家沟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成就。通过深度挖掘郭家沟的特色文化,提高村民们的文化自信
本书为《中国中古史研究》的第十一卷,延续了此前的体例。收录了“地域社会的历史性”与“地域社会的考古性”两个专栏共十一篇专论以及五篇书评。作者分别是来自海内外的中青年学者,其中有通过出土文献及考古发现,结合传世文献,对早期中古中国的制度加以复原;也有通过对现存史料的进一步深入解读来分析、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这是学者在各自领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大足石刻概述,从大足石刻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相关宗教常识和历史人物几个方面,讲述了大足石刻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佛教造像,讲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兴起的造像之风,本章选取了北山和宝顶山两处摩崖造像,是本书的精华;第三章道教造像,讲述了道教作为中国本土教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
该书为论文集。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打造的一个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与未来发展及可能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通过汇聚国内外的文字学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文字的应用和交流,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书稿收录了第九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学术论文,该书不仅从不同领域和角度阐述了专家学者对当前中国文字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