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饭一世界》的全新修订版,主要从食物入手,谈饮食趣事与饮食文化,从中看人生百态。
书中的内容在原书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动,删去了原版中近五十篇文章,新增篇目二十七篇,共分为五辑。*辑故乡志主要描写故乡的一草一木、瓜果蔬菜滋味;第二辑光阴录则记载自己从所品尝到的美食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以及在食物身上所体现的光阴变化;第三辑稻饭书着重写稻的一生,从稻秧到稻花到稻谷再到米饭;第四辑旅食记主要写自己游历祖国河山的时遇见的美食;第五辑食古谭则将笔墨放在对古人饮食的趣谈上。作者从小食物上窥见人生百态,满怀对故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爱。
文字延续《一饭一世界》中的风格,于清新中见温暖,充满人情味,趣谈饮食风俗,幽默好玩。
《一饭一世界》全新修订版,延续以往清新风格,书写味蕾上的故乡,呈现别样的江南饮食文化。作者用清新的文笔书写故乡的食物,人间的美食,从中趣谈饮食背后的人以及文化趣事,从饮食文化中折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颇有情味,有明清小品文之特质。
每种食物里都有人情味,每种食物都是一种回忆。这是一本关乎情感和记忆的书不论是舌尖上的乡愁,还是远行人生路上的取食,一餐一饭,内里都藏着一个世界。作者娓娓道来的文风,熟悉普通的食物很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
吃货的菜谱,游子的情书,生活家的美文。
文章看似在描写饮食,其实是谈饮食背后的人、文化与趣事,描写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男女,窥人生百态,可谓见微知著。且多从常见的食物着手,容易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
作者文笔优美,清新自然有趣,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情味。
味蕾上的故乡,舌尖上的乡愁,稻田里的作家,人间草木的滋味,氤氲在时空深处的清新诗情,中国乡间山野版的《小森林》,领你回归久别的故园。
序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宋】苏轼《浣溪沙》
序二
正月陪陪客,二月铲铲麦,
三月平平过,四月苦一苦,
五月拉麦馃,六月饿腹肚,
七月出新谷,八月有戏瞅,
九月没得空,十月挖泥坂,
十一月砍樵,十二月过年。
《常山县风俗志·十二月谣》(1989年5月编)
原版序
近来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无数人于半夜守在电视机前,一边吞咽口水,一边悠悠怀想遥远记忆中的味道那不是别的,只是味蕾上的乡愁。一种绵延千年、散布于血脉之中的朴素情感,被丝丝缕缕地勾引出来;对故土的思念浓到化不开时,便由舌尖上集中爆发。
想一想,有多少美食的记忆,曾萦绕在我们的生命中,而今已经找不回来了外婆用石臼打出的年糕,年夜饭时妈妈包的素鸡,冬天亲自下田挖的泥鳅,山上采的野菜,家家挂在屋檐下的腌鱼腊肉,刚从菜园摘下的通红的辣椒和碧绿的丝瓜,夏夜深山溪涧里发出雄浑叫声的石蛙,舅舅下河摸来、用柳条串了一串的红丝和白条鱼……
这些东西,不是高级餐厅里的海参鲍鱼,不是异域风情的西餐牛排或日韩料理,也根本没有名厨大师调制,没有小提琴和钢琴演奏佐餐。它只是最最普通和日常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每个中国家庭都会用来做菜的。它是扔在锅里油盐酱醋大火小火煮熟的滋味。它平平淡淡,是你生活里的一部分,平淡到你都不会太注意它但它却成为你生命记忆里的一部分,抹也抹不去,变也变不了,朴实又亲切,让远方的游子回想起来时,不由自主眼角泛起星星点点的泪光。
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快速变化、人员四处迁徙的年代。人们远离故土,就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故乡已经换了模样。但人们在城市又何尝能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呢?这身体和精神双重漂泊着的一群人,心中乡愁是愈烧愈烈,而无着无落的味觉,又哪里不是时时在找寻着故乡的影子呢?
这本书里的大部分文章,写于三四年前。那时我离了故乡,在一座小城市谋食。所谓故乡,都是要离了远些,那模样才会渐渐清晰起来;我在小城市的露台上,张望秋天高远的天空,时时会想起乡下村庄里的味道那些野菜、青蔬、河鲜、粥饭,哪怕平常得很的东西,都会想念。于是得了空就四处搜罗原料,自己动手做出来吃。好在小城离乡村并不远,尚可以吃到原汁原味、没有农药残留的纯天然绿色菜肴。而今我在另一个城市,离故乡自然是远得多了,虽然偶尔也去菜场逛逛,买些菜回来,但这些菜的味道,却是相当生硬、笨拙、了无生气,吃到口中,也不复有故乡的味道了……
当时这些篇章,多在深北广等城市的报纸上刊登过。现在,当我重新翻看曾经写下的这些文字,竟也开始羡慕当时的闲情,可以悠然地记下这么多关于味觉的经验。这些文字是一座通向故乡的独木桥,在四处飘荡的炊烟里,在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沉沉暮色里,让你渐渐沉醉。
煮食这件事,伴着细致而繁琐的过程,食材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在进食的过程中,食物通过口腔、通过味蕾与人达成情感的交流,这是一种绝妙的互动。在舌尖体验一种味道之时,所有与之相关的往事、情感都会被唤醒。进食是最日常的生活程式,如果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程式里感悟独特的情感审美,则平庸的日子也会被改变,厨房里的创造性劳动与餐桌上的意外惊喜,总是会发生碰撞终而迸发出生动的颜色。
这本书写到的所有食物,几乎都是寻常之物,没有一样是珍稀或高贵的。大概,在美食家的眼里,这离美食的境界实在是很远。所以,这不是一本关乎美食的书,这本书只关乎情感和记忆不论是舌尖上的乡愁,还是远行人生路上的取食,一餐一饭,内里都藏着一个世界。所谓一饭一世界,它虽渺小卑微,却实实在在已是我生命历程里的一部分。我将带着这一份情感的行囊,继续远行,或回到故乡。
周华诚2012年6月19日于杭州
修订版后记
·周华诚
原以为修订书稿不是一件困难事,动起手来却很费了一番力气。
《一饭一世界》2012年9月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后,竟很意外销量不错,不断重印。这期间,有许多媒体着力推荐,如某年中央电视台一档青少年暑假读书节目《我的一本课外书》,有一位小选手捧着此书走上舞台,侃侃而谈十余分钟。尽管如此,我自己对于此书的文字,渐渐还是生出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满意与日俱增了。由是,我也很希望可以出一个全新修订版。
然而事到临头,动手删修,发现问题不小。删来删去,居然就删了半部书稿去。其中原版中的第二辑《边吃边幻想》,索性删了个精光。后来想想,勉力留下二三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先收进书里的文字,最早的一二篇大约写于1999年,距今快20年鲁迅先生在《集外集·序言》中写道:听说:中国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依我看,能够悔其少作的,一是年纪要大,二是成就要高,我自思二者都尚未达到,也就无法说是少作,悔不悔也就无从谈起,但文字的洁癖还是有一些的。然而我之删改修订,还有一个缘由,即随着自己年龄的变化与对文字的理解,很多想法有了变化,对以前的许多文字就不满意了有时也不敢读,读起来汗颜;或有时也想,那时真敢写,真敢说;或觉得这句与那句,简直有点顽劣的心性;或感觉标点也有问题譬如我现在写散文,几乎不用感叹号了,省略号也几乎绝迹。种种问题,是全部修改呢,还是直接删掉全文,或是予以保留?还是需要审视一番。
总之,最后我从原版中删去40多篇,又新增了20多篇,重新做了分辑。余下的篇什,细微之处,也有一些改动。尽管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短文,但对我自己来说,依然是十分珍重的态度。另是,我又把写作的时间重新添加在文末,这样好歹自己能知道,某年月日,我是这么想和这么写的。最后,此次修订还有一个原则,即所选文章与《草木滋味》尽量不重合。如此,这两本书便可以相互印证彼此补充。
谢谢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赵运仕先生五年前看中此稿,使之面世,并结下一段书缘;又谢伍丽云、赵艳芳等诸君为此书重订所费的心力,使她终以美好的面貌呈现。
周华诚
2017年11月于北京·鲁迅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