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众就已知晓:在马丁·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之间超出了老师学生的关系和后来的专业上的联系之外有一种爱和友谊的关系。本书中的文献证明了这个关系,它们出自被保存于马尔巴赫德国文献档案馆的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遗作。在本书中,它们是*次被公开发表。除此之外,出自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的汉娜·阿伦特的文件也被照顾到了。
本书是遗物保管人洛特·克勒(Lotte Khler)博士和赫尔曼·海德格尔(Hermann Heidegger)博士合作完成的。目的是把所有能够被获得的被保存下来的见证都公开发表。所以,来自马丁·海德格尔的书信、诗歌和其他的私人通知汉娜·阿伦特谨慎地近乎完美无缺地保存了它们都被付印了。相反,自她手的文本却处于一种残篇的状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好在,虽然书信主要来自海德格尔,但是相遇的*年即1925年被记录了下来。虽然二人在1933-1950年间联络中断,但他们重遇后颇具研究价值的书信往来基本得以保留。除了由手稿抄写而来的文本之外,本书还包括了一个带有解释、证明和评论性提示的注释部分,我们还能透过原书出版人的后记,看到另一种对阿伦特海德格尔关系史的研究视角。
★战争裹挟着无助的人类蹒跚前行,历史的车轮碾压之处遍地裂痕。即便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均可占一席之位的两个人,也难免因各自的身份而颠沛流离。这种断裂不仅带来了误解与逃离,更留下了十多年的空白,但所幸彼时的美国成就了阿伦特,重逢后的阿伦特又给了海德格尔新的生机。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听贝多芬和巴赫,一起分享哲思。早年他作为老师为她解惑,他是她思想启蒙*重要的导师;她崇拜他爱慕他,甘愿为他牺牲,即便后来他做了显而易见的错误选择,她依然尽力为他辩护,并且远隔重洋帮他在美国出书,还在他一团糟的人际关系中穿针引线,这一切都源自她深深的长久的爱。
★他刚走她就伏案给他写长长的信,她把他写进诗里:我们不能说出我们多么地合二为一,我们只能哭泣。他也在漫长的等待中给她写诗,称她为自己哲学灵感的来源,在信的结尾吻你可爱的手。
关于作者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生于德国弗莱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哲学论稿》等。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包括阿伦特在内的众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家。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原籍德国,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等。1924年,她慕名来到马堡大学哲学系,与马丁海德格尔结下不解之缘。
乌尔苏拉·鲁兹,1936年生于德国勒沃库森,是一位社会学家、自由翻译家和出版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重点关注汉娜阿伦特,编辑了阿伦特的多卷著作。
关于译者
朱松峰,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目录
1925年至1975年的书信和其他见证 001
目光
003
再-见 087
秋天
191
尾声
335
附录 339
编者后记 508
致谢 524
写给第三版 525
索引 527
译后记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