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世界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体自我独立,二是万物互联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能量可以得到足够的释放,同时要完成目标需要越来越多的人结合在一起。协同的人越多,效率就越高,协同不仅包括组织内部人员的协同,还包括与组织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本书提出了组织价值重构的新方法。
★企业是一个整体,协同才能共生、共赢,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共生是未来组织进化的基本逻辑;价值网络成员彼此互为主体。
★内破“部门墙”,外拓“企业边界”,协同组织内外,以系统效率共创价值。
★精编口袋版:封面珍珠白电化铝工艺,搭配莫兰迪色系半护封。轻型内文纸,带来高品质和柔软手感双重体验。
为什么是协同管理
我们正经历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变化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迅速扩张的新领域、未来已来的迭代、人工智能的渗透、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融入生活的数字技术、出想象的变革步伐……
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组织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且改变需要遵从一个全新的、结果导向的模式。
组织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提升组织效率是为核心的命题。管理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提升效率。这是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和我们的共识,而百年管理理论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
从管理演变的历史来看,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这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劳动效率化;第二个阶段是行政组织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和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组织效率化;第三个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包括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人的效率化。
管理大师为解决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人的效率等问题提出了“分工”“分权”“分利”理论,并在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责、权、利”对等模式。这些经典理论与模式在过去百年中指导无数企业改善管理、提升效率。
在持续研究组织效率的过程中,我们明白,影响组织环境的变量是极为多样的,因此我们需要把研究放在企业真实场景中,也就是如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所说的那样:“对于组织现象的阐释,应该像历史学家那样使用回归当时具体环境的方法。”把的环境背景嵌入研究中,这个方式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让我们发现了组织管理与以往的不同:
强个体出现,组织与个体之间关系改变。
强链接关系,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由内部转向外部。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普及的速度加快,驾驭不确定性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
组织不再具有“稳态”结构。
“共生”成为未来企业组织发展的进化路径。
上述五点组织管理特征引发我们围绕着组织管理的变化展开研究。在共生时代,组织获得系统整体效率成为关键,我们的结论是:协同管理,可以让系统整体效率化。
这本书的主题是探究组织效率的新来源。我们的目的是系统地回答如下这个核心问题:“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生存背景下,组织的效率从何而来?”我们期待梳理清楚组织效率发展的脉络:在每一个阶段其内在的核心关键是什么?新的效率因何而产生?新效率如何构成?要素之间的界定以及认知如何?管理者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
本书的部分包括一些基本观点和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组织管理面对的新挑战,以及相应的概念和必须做出的判断。我们提出了四个基本观点和四个基本判断。它们很多是关于新环境下组织必须要面对的基本情形以及管理者的基本认知。也许你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判断,但是我们希望这些观点和判断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因为在我们看来,认识世界本身就是多个视角不断进化的过程。
本书第二部分根据部分介绍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判断,把着眼点放在构成系统整体效率的一些关键要素以及组织在新环境下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上。关注系统整体效率首先是因为的企业是在更多的外部资源高效链接与协同中生存的,因此,我们关注的个关键要素是企业边界。而在持续动态的环境下,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企业外部成员之间,都需要有在动态中构建有效协作关系的能力,否则无法获得整体效率,因此,我们关注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契约与信任。在重构边界与建立基于契约信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分别讨论第三个、第四个关键要素,组织内协同与组织外协同。这些关键要素的获得,主要是从企业的实践中归纳而出,每一个鲜活的企业实践都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帮助。
本书的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聚焦于实践运用。我们一直致力于理论与实践合一,所以当从企业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后,我们也力图让这些认识回归到实践中发挥作用。这部分我们围绕着三个话题展开:一是如何塑造协同价值取向,二是关注管理层的反应以及对员工的影响,三是培养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
有关本书讨论问题的回答,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所处时代的管理新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把实践上升为规律性认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决定接受这个挑战,以获得一个组织理论与研究创新发展的起点。
我们希望借助于这本书,可以解释和描述企业的组织管理实践,让大家可以理解这些实践中可借鉴的部分是什么;我们希望借助于这本书,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理解当前组织效率的改变,并应用在自己的企业实践中;当然,我们也希望借助于这本书,可以拓展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到共生时代背景下,系统整合效率的价值贡献,并有更多有意义的研究延伸出来。
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
代表作:《危机自救》《之道》《激活个体》《激活组织》《协同》《共生》《经营的本质》《管理的常识》。
朱丽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丹麦奥胡斯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国家公派),现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工作。
引言 为什么是协同管理
| 第一部分 |
协同管理的基础
第一章 观点与判断
颠覆已然到来?·4
组织管理的新挑战?·6
基本观点?·14
基本原理?·25
观察到的现实?·31
第二章 效率及其认知
分工与劳动效率最大化?·37
分权与组织效率最大化?·41
分利与人的效率最大化?·43
协同与系统效率最大化?·46
| 第二部分 |
协同管理的关键构成要素
第三章 企业边界
企业边界的本质?·57
生产边界与组织边界延展?·61
企业的边界管理?·67
边界融合与边界模糊?·69
跨界重构?·78
第四章 基于契约的信任
契约及其构成?·90
组织内外的信任?·95
基于契约信任的基本原则?·106
第五章 组织内协同
组织结构重组?·118
责任与角色认知?·125
个体适应性行为?·130
新价值体系?·137
第六章 组织外协同
价值拓展?·145
互为主体的共生模式?·148
组织集群?·158
强链接?·164
| 第三部分 |
协同管理的生成
第七章 协同价值取向及其塑造
协同价值取向构建基础?·174
协同价值取向内涵?·181
价值取向力量?·184
第八章 管理层的反应及其对员工的影响
管理层的主要假设?·191
管理层价值观及其对组织成员的影响?·200
有效的沟通及其对组织成员的影响?·208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及其对员工的影响?·216
第九章 培养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
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者及其特征?·225
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培养?·23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