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环境、消费习惯的变化,现在许多企业家渴望找到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决策之道(第8辑)》以“第二增长曲线:方向与方法”为专题,内容以中外企业案例为主,涵盖了互联网行业的微软、制造业的豪迈集团、家电行业的添可等……内容来源上有专家约稿、采访对话、经典摘录等形式,努力实现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决策之道(第8辑)》以“第二增长曲线:方向与方法”为专题,内容以中外企业案例为主。
宋志平分享基于中国建材工作经历总结的“第二曲线”经营观,所谓“看着一个,吃着一个,还得备着一个”,以及判断新业务的“四问”“四不做”“四要”。
豪迈集团董事长张恭运分享经营之道,依靠常识的力量干成四项隐形冠军。
知名扫地机器人品牌科沃斯创始人钱东奇分享二次创业心法,创造新品牌添可,5年内业务规模翻10倍、利润翻20倍,年营收超百亿元。
不只是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同样有丰富的第二曲线实践。
微软为什么能够再一次押宝成功,借着人工智能的力量重回浪潮之巅?CEO纳德拉有什么神奇魔法?硅谷当红企业之一Netf lix是怎么甩开旧业务的包袱,成功转型为流媒体巨头的?
这些互联网业界的焦点问题本书也精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希望以此引发企业家更多的思考和归纳,使第二曲线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发扬光大。
别当冬天的那只寒号鸟
这一辑《决策之道》的主题是第二增长曲线,我觉得这契合当前环境下企业的处境,因为在目前的三重压力下,许多企业开始思考和布局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英国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2017年出版的《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这本书,直到今天还有很强的影响力,这是因为第二曲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越周期的思想方法。查尔斯•汉迪认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组织大多有一个成长、鼎盛、衰落、结束的周期,如果在鼎盛到来之前能开启第二条增长曲线,就可以安全跨越周期。
但开启第二条增长曲线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因为人们在成长舒适区里很难去对未来进行投入。这让我想起小学时读过的课文《寒号鸟》。喜鹊提醒寒号鸟去垒窝过冬,寒号鸟说:“傻喜鹊,别啰唆。天气暖和,得过且过。”当夜晚寒风来临,寒号鸟难受了,“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查尔斯•汉迪先生多像那只喋喋不休的喜鹊,一些企业领导的行为却有点像寒号鸟。
中国的企业家比较早就注意到第二曲线理论,因为它很契合中国人居安思危的传统文化,张瑞敏先生就很推崇第二曲线。中国企业管理界和中国企业家,还融合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创新要素,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第二曲线的实践和理论。本辑《决策之道》收录的正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我基于中国建材工作经历总结的“第二曲线”经营观,所谓“看着一个,吃着一个,还得备着一个”,以及判断新业务的“四问”“四不做”“四要”。
比如,山东高密的豪迈集团,多元化发展相当成功,董事长张恭运先生的经营之道很独特,依靠常识的力量就干成了四项隐形冠军。比如,知名的扫地机器人品牌科沃斯的创始人钱东奇先生,60岁二次创业,创造新品牌添可,5年内业务规模翻10倍、利润翻20倍,年营收超百亿元,其中的心法也很值得学习。
不只是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同样有丰富的第二曲线实践。微软为什么能够再一次押宝成功,借着人工智能的力量重回浪潮之巅?CEO纳德拉有什么神奇魔法?硅谷当红企业之一Netf lix是怎么甩开旧业务的包袱,成功转型为流媒体巨头的?这些互联网业界的焦点问题,
《决策之道》也精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总之,我和《决策之道》希望以此引发企业家更多的思考和归纳,使第二曲线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发扬光大。
正和岛的《决策之道》我每辑都看,和一些财经刊物不同,它不是给大家提供一些内幕消息,而是在企业的重大方向性选择和企业家思想指导等方面进行讨论,这对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企业和企业家尤为
重要。从2023年起,《决策之道》的重心会放在案例上,“理性地判断,建设性地表达”,将帮助企业家发掘企业标杆,传播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独到价值。企业和企业家有了更多优秀同行作为参考,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就更能坚定、持久。
衷心祝愿《决策之道》越办越好。
正和岛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企业家俱乐部之一,是企业家与创业者专属的以供需适配为核心价值的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是企业家的深度学习社区,采取严格的实名制、会员制、收费制、邀请制。
本书客座总编辑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本书编委会包括正和岛首席经济学家王林、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豪迈集团董事长张恭运、科沃斯集团董事长钱东奇、《降噪NoNoise》主编孙静、混沌学园创办人李善友、华夏基石集团副总裁陈明、意义时代研究院创始人朱丹等。
宋志平
《别当冬天的那只寒号鸟》
专题
王林 独家讲话
《世界走到十字路口,民营企业家何去何从?》
孙玉 批注 / 田轩 独家访谈
《伤疤需要时间愈合——我对经济态势的判断与展望》
案例
宋志平 撰稿
《我的“第二曲线”经营观》
周放生 施炜 推荐 / 张恭运 独家口述
《一家县城工厂干成四项隐形冠军的秘密武器》
陆雄文 推荐 / 钱东奇 独家访谈
《5 年再造营收百亿品牌,科沃斯的老船长开辟新航道》
孙静 撰稿
《曾经“掉队”的微软,如何又一次甩出王炸?》
李善友 撰稿
《Netflix 的启示:顶级CEO 要做“无情之人”》
陈明 撰稿
《企业新业务少“踩坑”的8 个提醒》
读书
朱丹 撰稿
《人到壮年如何焕发事业“第二春”?》
在中国经济的换挡升级期,企业究竟该如何破局、找到延续增长的道路,成为横亘在许多企业家心头的忧思。宋志平是央企少见的“双料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双双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在宋志平眼中,这两家企业的业绩之所以快速增长,奥秘主要在于抓住了两个关
键词:一个是改革,另一个是创新。人人都知道创新很重要,在实际经营中却容易陷入“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的怪圈。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地创新?怎样以创新找到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不妨听听宋志平的看法。
创新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创新的目的是什么?这是
另一个问题。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是西方著名经济学家,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认为,创新就是要在我们头脑中思考和形成更好的做事方式,或者是一件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我们现在为什么需要谈创新?20年前创新是个新名词,现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又是每家企业、每位企业家都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现在不仅面对着三重压力,还面对着国际上的贸易摩擦等难题。许多关键的“卡脖子”核心技术必须突破,不然企业就要面临生死存亡。我们还有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因此可以说创新和转型是当前中国制造的一个首要任务。
“看着一个,吃着一个,还得备着一个”
创新很容易颠覆过往许多看似牢不可破的东西。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讲到,如果过分看重管理,管理层所做出的合乎逻辑和强有力的决策,可能会使得他们失去领先地位,原因是领先企业往往太注重现有客户和市场,对原有技术路径过于依赖,在突破性技术来临时可能与之失之交臂,所以不重视创新就可能会被颠覆。
对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来说,最害怕的就是产品或者技术被颠覆。
在胶卷时代,国外有柯尼卡、柯达、富士等著名品牌,国内有乐凯。在柯达研发出数码技术后,乐凯
围绕着到底要不要开设更大规模的胶片生产线的问题,请了大量专家研究数码技术究竟意味着什么。柯达的人不相信数码技术的未来,乐凯的人也不信,因为当时数码相机只能达到100万、200万像素,索尼用数码技术生产的袖珍相机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好玩的东西。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看法:数码相机不行,小孩当玩具玩儿可以,用来照相的话不可能取代胶片相机。因为胶片技术是卤化银成像技术,有多年的历史,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于是,乐凯又引进了一条更大规模的胶片生产线。后来,数码相机的像素越来越高,连手机也能有几千万像素,而且简单易操作。乐凯就这样很快被数码技术颠覆,后来被另一家央企收购了。
这就是变化。企业应该关注身边的变化。如果你跟不上变化,不进行创新,就有可能被颠覆掉。企业不能坐等新的技术突破的出现,采取一成不变的技术战略是不明智的;相反,企业需要主动出击。那么,企业该如何应对颠覆性创新的浪潮呢?我的观点是:看着一个,吃着一个,还得备着一个。管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作“第二曲线”。产业发展有生命周期,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是先升后降的抛物线,一项业务做到高点就会衰退,这时应该开启另外一项业务跟上去,在拐点出现之前开始一条新的增长线,从而实现持续增长。
企业觉得日子过得很舒服的时候往往已经过了高点,开始往下走了。比如,中国的水泥产量已经往下
降,所以,对中国建材这样的企业来说,“第一曲线”就是做好现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断提质增效、持续性创新,从而创造效益。“第一曲线”高点越过后开始往下走,该怎么办呢?就要思考“第二曲线”。中国建材的“第二曲线”是什么呢?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第二曲线”将来也会下降,中国建材又做了“第三曲线”,发展新业态,即积极探索服务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