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就是从国际汉语教学的角度,选取国际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中华文化知识,从中国的语言文字、地理、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工艺、建筑、科技、社会、教育、民情民俗、风景名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例如:中国工艺介绍了传统工艺陶瓷(陶器、瓷器)和漆器(唐三彩、景泰蓝),民间工艺介绍了剪纸、风筝、泥人、刺绣等,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了国际汉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顾名思义,是一套为准备成为国际中文教师的读者编写的丛书,也可以用作“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的参考用书。目的在于使其具备必有的知识,并获得基本教学能力,从而经检验最终取得教师资格。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有志于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和刚刚从事国际中文教学的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考试,验证一下自己作为国际中文教师是否合格。更多的人则希望获得证书,跻身国际中文教师行列。
但是这些应试者并不都是国际中文教师,其中不少人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多样化,语言文化背景也多有差别,有些人并未受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培养。即使已进入国际中文教师队伍,比照证书大纲的要求,也还会发现自己的短板或弱项,需要进一步充电学习。
本套“丛书”除了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的教材外,还可作为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的备考材料,以便应试者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两方面进行提升,从而能够面对资格检验,验证其是否为合格的国际中文教师。
“丛书”面向的读者对象,约略有如下三种:
一是准备参加“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获取证书的人,可把“丛书”作为备考的参考用书;
二是非语言学、汉语专业出身的人,兴趣所在,将来有志于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工作,可把“丛书”作为人门自学的教材,以便之后参加考试;
三是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或已进入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人,可把“丛书”作为教材,提升个人修养和教学能力。
“丛书”的编写酝酿已久。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个《标准》由五项能力标准组成,分别是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
《标准》涵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突出能力的描述是其特色。为满足国际中文教师之需要,我们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等级标准及考试大纲》,撰写并从2008年起陆续出版了一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丛书”。
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国际中文教师有很大缺口。补充新教师,不断提升新教师的业务水准,已成为当务之急。2015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又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按照《标准》中的五项能力标准,规定了应试者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大纲》更加注重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并以此为特色。《大纲》中的五项能力标准分别为: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在新形势下,教材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于是我们决定在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丛书”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内容,改变行文方式,增添新知,注重能力培养。这样,新编的“丛书”就以《大纲》的五项能力标准为基础,即如何才能掌握这些能力,这些能力又如何使其胜任国际中文教师。这样看来,必须全面掌握汉语和中华文化相关知识,熟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汉语教学能力。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思考、训练、实践而具备的本领。基础知识加基本技能,经实践检验,才能具有专业资格。
“丛书”并未完全依照《大纲》的五项能力标准依序成书,而是依据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按照科学的逻辑顺序及从知识到能力的发展脉络,设计了六本书,依次如下:《汉语纲要》(施春宏著)①、《汉语国际教育概说》(刘长征著)、《汉语要素教学》(毛悦著)、《汉语技能教学》(翟艳、苏英霞著)、《汉语课堂教学》(姜丽萍著)、《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杜道明著)②。这六本书的内容并不完全对应《大纲》的五项能力标准,虽涵盖了《大纲》的全部内容,但在内容的安排上采取了交叉处理的方式,以体现知识与能力系统的渐进性与完整性。
“丛书”着眼于系统知识的梳理,在汉语知识、中华文化知识和汉语教学知识等方面涵盖应试的全部内容,在汉语教学能力、汉语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提供大量实际案例,以使应试者具备《大纲》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杜道明,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曾应邀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汉学系、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和日本松山大学讲学。出版专著《道家与解脱》《通向和谐之路:中国的和谐文化与和谐美学》《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考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等。合著有《文心雕龙论作家作品》《姜夔诗词赏析集》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一 中华文化概说
1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2 文化结构的不同层次
二 中国历史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2 中国历史沿革
3 历代行政区划
4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5 中国历史名人
6 中国史学名著
三 中国地理
1 自然地理
2 人文地理
四 中国哲学
1 中国哲学的演变过程
2 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
3 诸子百家
4 孔孟与儒家思想
5 老庄与道家思想
6 两汉经学
7 魏晋玄学
8 宋明理学
9 清代朴学
五 中国宗教
1 中国的原始宗教与信仰
2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3 佛教
4 伊斯兰教
5 基督教
六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
1 士农工商
2 婚姻家庭
3 姓氏名号
4 政治制度
5 经济制度
6 宗法制度
7 礼乐制度
七 中国文学
1 诗歌
2 散文
3 戏曲
4 小说
八 中国艺术
1 书法
2 国画
3 音乐
4 雕塑
九 中国工艺
1 传统工艺
2 民间工艺
十 中国建筑与园林
1 建筑
2 园林
十一 中国民情与民俗
1 民情
2 民俗
十二 中国风景名胜
1 自然风景
2 文化名胜
十三 中国古代科技
1 天文历法
2 中医中药
3 古代重大发明创造
4 四大发明
5 古代科技名著
十四 中国教育与科举制度
1 古代官学教育
2 古代私学教育
3 古代书院教育
4 近现代教育
5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6 科举制度
参考文献
《国际中文教师中华文化通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丛书》:
《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也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各阶层人民不断觉醒,一些有识之士更是痛心疾首,强烈要求救亡图存。1898年,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他们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避免被瓜分。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所以叫“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软禁了光绪皇帝,宣布她自己“亲政”。又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废除新法,恢复旧秩序。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史称“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等六人惨遭杀害。至此,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了。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结束,这段时间共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戊戌变法是爱国和进步的,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爱国的仁人志士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的顽固不化,大大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侵略的同时,还有大批的传教士来中国。到19世纪末,欧美天主教、新教和沙俄的东正教在华的传教士达到3300余人。
从清朝前期,在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省)等,就有许多民间的反清团体秘密结社,如梅花拳、大刀会、义和拳等。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他们开始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如山东曹州(今菏泽市)的大刀会、德州一带的义和拳等,都投入了反对侵略的斗争。在斗争中,这些秘密团体逐渐汇合起来,相继称为义和拳。1899年下半年,山东各地的义和拳都陆续改为义和团,并首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由秘密走向公开,成为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组织。
1900年,席卷北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织了八国联军2000多人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用破坏铁路的办法阻止他们前进,清政府也被迫宣战,同时承认义和团合法。正当义和团同侵略军浴血奋战时,清政府又暗中讨好和勾结帝国主义,出卖义和团。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亲信王公大臣仓皇出逃。就在逃跑的路上,她还下令清军对义和团“斩杀不留”,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北京后,大施淫威,对义和团进行了血腥的绞杀,对中国人民进行疯狂的烧杀、抢劫、奸淫、掳掠,同时还对北京的珍贵文物进行洗劫和破坏。侵略者无恶不作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而清政府却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包括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在使馆区和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组织,等等。如此一来,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也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这时的清王朝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一派风雨飘摇中相继死去,年仅3岁的溥仪成了清朝的末代皇帝,年号宣统。
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在各阶层人民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最早的发起者和最有声望的领导人就是孙中山。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兴中会。此后,黄兴、蔡元培等人也建立了一些革命组织。1905年,孙中山等人把原有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举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都没有成功。1911年10月10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了武汉三镇。全国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和会党起义进行响应。到11月底,全国22个行省(清初设18个行省,后增至22个)中,已有14个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了。因为发生革命的1911年是中国旧历辛亥年,所以叫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众望所归的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至此,结束了清朝260多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继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之后近代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第三次革命高潮。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获得解放;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对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