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记录的汇集。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是后期墨家的著作。也有人认为《经上》《经下》两篇是墨子的著作。墨子的基本主张是:反对剥削,崇尚劳动;反对以强欺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礼乐,主张节葬、节用;反对世卿世禄,主张尚贤、尚同。于是,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他去世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
历有许多人,对于他们的名字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大名鼎鼎、家喻户晓;陌生是因为细究起来,除了几个标签似的名词之外,我们对这些人好像一无所知。墨子就是这么一个人。提到墨子,一般人多能想到“墨家学派”“兼爱”“非攻”这些词汇,除此之外则是一片茫然。
其实,一般人对墨子知之甚少不足为奇,因为连专家学者知道的也不多一一关于他的记载实在太少了,不仅生卒年无法确定,甚至连姓氏也没有定论。有人说,墨子不姓墨,而是姓翟,因为他的母亲生他前梦到了乌鸦,于是给他的小名取为“墨”;有人说,他是受了墨刑的囚徒,所以人们给他起了这个绰号;还有人说,他之所以叫墨子,可能因为他本身是印度人,肤色比较黑....当然,通常人们还是认定“墨”是他的姓,“翟”是他的名。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大约出生于公元前468年(一说前480),卒于公元前376年(一说前390)。除此之外,他的籍贯也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宋国人,有人说他是楚国人,但学界名认为他是孔子的同乡一鲁国人。由〈墨子》一书,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墨子的出身不太好,可能是个手工业者。不过,他并没有放任自己庸庸碌碌,而是像孔子一样,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宗立派,创立学说,并且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根据《淮南子。要略》的说法,墨子初为儒家弟子,后来出于对儒家学说不满而自创一派。可以说,墨家学说是墨子对儒家学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事实上,〈墨子〉对儒家学说充满了攻击,比如《节葬〉〈节用〉《非乐〉〈非儒〉等就是典型代表。
墨家作为一个以“非儒”立场出现的学派,与儒家平分秋色,成为当时的显学。显括两个要素,一个是队伍壮观,声威显赫;另一个则是仕途通达信任。要做到这两点,关键就在于要和历史的方向保持一致。墨子生活的战国已不同于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此时,周代制度几乎被破坏殆尽,孔子以宗法贵族文化的旧瓶装地主社会之新酒的做法,无疑已跟不上历史程了。因此,墨子便结合贵族社会行将灭亡这种新的历史环境而对儒家学行反思,创立了墨家。
在《公孟》一篇中,墨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儒家学派足以丧天下的四个方面:,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三,弦歌鼓舞,乐,此足以丧天下。四,以命为有,贫富寿天、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也就是说,儒家不信鬼神、无敬畏之心,却又重祭祀、耗费民财,而且重视礼乐、滥用民智,主张人们信天命、消解民众积极性,这样一来,统治天下的人不从事政治,被统治的人不从事事务,天下便丧亡了。当然,在“非儒”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明确提出了兼爱、尚贤的平民政治理论,从而在理论上打破了贵族阶级以亲亲为原则的血缘贵贱论。
二,明确提出了尚同和如何成的问题,为建立一个取代周王朝的新的中央集权王朝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明确提出了利主义的政治哲学,这比儒家的道德政治更为符合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心理和任用人才的原则。
四,具体提出了“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政治主张,对当时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掠夺和穷奢极欲的享行了尖锐的批判。
〈墨子》一书,原为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本书则选录了其中的二十四篇。虽然只有不到一半的篇幅,但由于〈墨子〉本身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此次选录基本上囊括了〈墨子》的全部核心思想,因此亦有全。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在编选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还望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教。